2019年8月1日至3日,由《文化縱橫》雜志社和華東理工大學中國城鄉發展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首屆“重新發現中國:研究方法與理論創新”暑期高級研修班在上海華東理工大學順利舉行。三天的研修過程中,曹錦清、溫鐵軍、王銘銘、房寧、景躍進、熊萬勝、張靜、盧暉臨8位老師先后登臺演講,還安排了編輯座談、師生座談等環節。
本次研修班旨在對百年來的西方話語體系和知識體系進行重新審視,構建屬于自己的文明敘事,建構中國文明的主體性,重新表達自己和他人,重新“發現中國”。研修班為青年學者與學界名師提供了一個研討與交流的思想平臺,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問題研究者的問題意識與理論表達。
▍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文明
8月1日上午,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理工大學中國城鄉發展研究中心名譽主任曹錦清教授以“民族復興與話語重建”為題進行了演講。曹錦清教授指出,“重新發現中國”這樣一個提法本身建立在中國古代有一套完整自我認知的基礎上,而這套認知隨時代變遷需要變革,因此我們才要“重新”發現和認識自己。曹錦清教授認為,以杜佑《通典》中的描述為代表的中國傳統自我認知中,中國居于絕對而圓滿的中心,華夷之間形成中心-四邊的倫理秩序,這是中國長期以來的“自畫像”。鴉片戰爭以來,五戰五敗使得中國自我認知面臨艱難的轉型,中國近代以來的使命是趕超,自我認知的背景始終是西方。沒有趕超的成功,就不會有中國自己的尺度與話語,圍繞“趕超”梳理中國近代使命的思想史很有必要。曹錦清教授詳細介紹了兩次鴉片戰爭和甲午戰爭先后激發的魏源、林則徐、嚴復等代表性思想家和先后產生的《海國圖志》、《校邠廬抗議》、《盛世危言》等具有代表性的書籍,救亡、趕超、民族復興的近代主題逐步明晰。在趕超的主題下,曹錦清教授細致分析了嚴復、康有為、孫中山、毛澤東等人的趕超論,并將這一趕超的過程一直敘述到當下。曹錦清教授指出所謂話語重建,就是重建我們中國的價值尺度,尋找中國的尺度、中國的立場、中國的方法,是話語重建的核心,勉勵學員要尋找中國自己的語詞來表達我們的價值,表達我們的感受。
8月1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主任,國務院農經學科評議組召集人溫鐵軍教授為學員做了題為“生態化知識重構與鄉村振興”的報告。溫鐵軍教授指出,時至今日世界已經由產業資本主導的工業化時代過渡到金融資本占主導的金融化時代。中國已經先后成為產業資本總量最大、金融資本總量最大的國家,因此必然面臨激烈的國際博弈,而且也不能繼續沿著西方的資本主義道路前進。只有認真梳理自己一次又一次面對危機的經驗,才能做出最大的學問。今天中國轉型為生態文明的調整對人類具有一定的引領意義,將是走出發展階段危機的一劑良藥。鄉村中包含著自然資源的生命過程,存在著資源的多樣性和人類社會多樣性之間的有機整合。而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鄉村,不僅可以將鄉村當前的平面資源開發變成多種資源的立體開發,而且大量的資產流進鄉村,使國家的金融安全獲得落地的載體。溫鐵軍教授指出,知識重構面對的是當下很多研究者缺乏探索能力、用重復代替生產的現狀,他勉勵學員直面當下的危機,提出新的問題,成為真正的知識生產者。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王銘銘教授為學員帶來了“一門西學的中國化:對某些歷史糾葛的思考”的報告。王銘銘教授提到了自己對“重新發現中國”這一議題的看法,他指出,這一議題是個世界性話題,我們不應誤以為這是國人的獨創,不應只有自信而沒有文明的自知之明。王銘銘教授的報告主要圍繞人類學中國化的歷程展開。他分五個階段梳理了1880年代以來海內外人類學中國研究的主要成就,基于學科史梳理,他表明,用“當地概念”解釋“當地事實”本是西方人類學家信守的理論概括準則,這意味著,所謂“中國化”早已在西方學界得到重視。相形之下,中國社會科學家們在這方面所下的功夫反倒是少得多的。我們費了將近一個世紀在中國套用西方理論,甚至將這些理論當作“民族傳統”來宣揚,以至于到當下,我們尚待真正領會“從土著觀點出發”的智識態度。與此同時,擺在我們面前的還有其他任務,比如,試著以國內各民族的概念和整體文明的時空模式解釋世界。王銘銘教授指出,要通過“重新發現中國”重新發現理論,便要檢驗所謂“理論”是否有世界性解釋力。
▍中國的知識與實踐
8月2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房寧研究員為學員做了“民主的中國經驗”主題報告。房寧研究員以社科院政治學所“用腳底板做學問”的口號開場,指出政治學研究者要面對文本和事實的差距,還原法還原事實,才能“重新發現中國”。從歷史的角度、親身的經歷對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中國政治發展道路的摸索進行了回顧。從1979年理論工作務虛會為標志開始反思文革教訓,重視民主與法制;到1999年民主問題課題組成立為節點開始認真思考屬于中國的民主,“牢牢舉起民主的大旗”;再到2005年《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白皮書及相關課題的研究,最終提出了“三統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道路。房寧教授從民主的階段論認識的形成、民主就是調動人民積極性、權力在法律的范圍內行使三角度對“三統一”做了分析,并指出中國的民主道路選擇是生產性激勵,保障人民權利與集中國家權力并舉是鮮明特點。“三統一”、協商民主為重點、循序漸進的發展人民的權利、摸著石頭過河和探索式的發展是中國改革四大經驗。
8月2日下午,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政治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政治學系副主任景躍進教授為研修班學員帶來了題為“為什么要重新認識中國政治?”的演講。景躍進教授認為,“重新發現中國”這樣的表述意味著某種認識論的轉換。大體而言,知識界關于中國政治的“主流觀點”,由于中國改革所取得的出人意料的成功、外部世界發生的出人意料的變化,正在遭受越來越大的挑戰。對此,海外學人作出了從“北京共識”到“中國模式”、從“中國崩潰論”到“威權彈性”、從“威權弾性”到“威權強化”等不同的回應。中國學界也逐漸出現從套用理論到重視本土研究、從病理分析轉向生理分析、從西方話語的搬運工轉向理論建構的探索者等諸多變化。基于上述變化和問題意識,中國政治學研究正在出現深刻的分化,其中“批判-病理分析”與“維護-生理分析”的邊界日益顯見。景躍進教授認為,基于中國改革開放成就的“新政治學”研究應包括四個層次,首先找到恰當的概念,擺脫無法言說自己的困境,進而對中國經驗現象做出相應的機制-因果解釋,再而對比較政治學的分析框架進行重構,更高層次是對中國經驗做正當性論證,重構普遍價值。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中國城鄉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熊萬勝為學員帶來了題為“本土知識傳統與未來趨向”的主題報告。熊萬勝教授指出,學術的本土化有兩個基礎,一個是中國社會的發展,幫助建立對于社會發展的自信;另一個是基于文化自覺的知識自覺,是要接續中國人的知識傳統。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考察傳統的文人如何處理經驗問題并形成知識。熊萬勝教授首先分析了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觀,強調知離不開行,行深知切。毛澤東的實踐論是對傳統的由內而外的知行合一觀念的揚棄將認識過程概括成是一個“實踐—認識—實踐”的辨證認識過程,努力在外在的社會實踐中實現知與行的統一。尤其是通過民主集中制和群眾路線將這個認知過程和政治過程統一起來,實現了知行合一認知模式的體制化。從此,知行合一在中國就不只是一種個人修行的境界,更是一種體制化的社會認知過程,當代的中國社會科學研究和知識分子自身都要在這個社會認知過程中進行定位。毛澤東對于中國知識傳統的揚棄,改造了傳統議論文、淡化了知性認識階段、大力提倡實地調查研究、強調實踐者親自去認識。這樣一種深具現代性的揚棄并沒有否定王陽明式的知行合一修行的價值,尤其是其中基于靜定實踐的格物致知功夫。學須靜也,在手機時代,我們需要向古人學習靜心的方法,這是一切學術的前提性的基本功。熊萬勝教授鼓勵學員,為學需靜,知行合一,應該重視本土知識傳統,做出更扎實的實地調查和本土化的理論研究。
▍本土化的研究方法
8月3日上午,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系主任張靜教授為學員帶來了“案例分析的目標——從故事到知識”的主題報告,主題有關如何從中國案例發現一般性知識。張靜教授首先從研究者時常的困惑出發,提出問題——為什么有的定性研究是好的,有的只是簡單重復故事?令人無所收獲?我們要提供的是故事還是知識?如何從中國故事中發現知識?張靜教授指出,高水平的案例研究重視社會現象的公共性、可重現性、可預期性、整體性和歷史性,其中的發現不是自說自話,而應具有衍射到其他同類行為的解釋能力,具有“預測”別處社會現象的功效。因此,研究者應該做的不僅是講故事,更重要的是呈現事實中的行為特征、關鍵條件、動力來源和因果聯系,尤其不能錯過挖掘起關鍵作用的要素關系,將中國案例中的知識一般化。從研究的角度說,這樣才會顯示與世界交流的價值。張靜教授列舉了一些出色的中國研究,分析了它們如何利用中國資料尋找未知的因果關系和機制,從而為一般理論做出貢獻。
8月3日下午,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盧暉臨為學員帶來“因果關系與偶成性:敘述的啟示”的主題報告。在報告伊始,盧暉臨教授回顧了從德謨克利特到20世紀的因果理論,指出在社會學中,因果關系的問題通常被轉化成變量或行動者與外在約束的關系問題,社會學一度傾向于關注因果之間反復出現的特性,同時懸置偶然因素,概率論就很自然地被拿來應用到因果分析之中。但這種概率性因果關系無法適用于任何具體的個案,而具體的個案研究也有意識地與因果分析拉開距離。盧暉臨教授強調,社會世界的規律性遠遠不具備如同自然界的規律那樣的嚴格性和必然性,完整的因果關系必須同時包括概率性因果關系和偶成性,并提出敘述在社會學研究中廣泛運用的具體操作方法,即將行動者還原于情境中,通過探討不同層面的行動者可能面臨的各種情境,以及他們對這些情境的理解和相應的行為策略,來尋求對社會事實的解釋,這樣的解釋既展現了社會生活規律性的一面,也為系統地理解偶成性提供可能。
本次研修班受到了演講嘉賓、參會學員,以及觀察者網、澎湃新聞等媒體人員的一致好評。根據調查反饋,有針對性的議題、雄厚的師資、細致的會務等諸多方面皆得到了學員的認可和支持;與此同時,各位學員也通過問卷為研修班提出了中肯的建議,為未來研修班的開展提供了寶貴的參考。“重新發現中國”研修班是一次成功的嘗試,期待在未來能夠有更多的青年學者、研究人員參與進來,以此為平臺,共同建立一個更加自信、更加自覺的中國學術話題體系的雛形和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