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建新 劉瑞平?|?北京大學社會學系
【導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于今日公布,數據表明,我國人口10年來繼續保持低速增長。近年來,社會最擔憂的是人口負增長趨勢,“放開二胎、三胎”呼聲不斷。此次數據面世以后,又該如何理解未來人口趨勢及相關問題?
本文指出,人們大多關注全國人口變化趨勢,而較少探討不同地區之間特別是省與省之間的人口趨勢差異。本文將各省份的人口變化分為三類:受人口遷移影響大的“波動型”、生育水平較高的“減弱正增長型”和受低生育水平和人口遷出雙重影響的“負增長型”。研究發現:(1)最快出現人口負增長的地區,將是東北、中部等最早出現生育率下降,在實施計劃生育前就完成了生育轉變,且深受人口流動影響的地區。(2)未來未來人口增速的縮減,將成為各地區共同趨勢,超過10省的人口的年均增長率處于-0.3%的警戒水平以下。(3)未來30年負增長的人口將是一個更老的人口結構,2020-2040年是大多數省老齡化最快的時期,到2050年上海、北京以及東三省等將成為全國老齡化最嚴重的地區。
本文指出,過去靠國內人口流動來彌補省內人口空缺的時代已經結束,如果各地還用“搶人”策略來彌補勞動力缺失,將引發惡性競爭,加劇區域發展不平衡。因地制宜地實行激勵生育政策,推出相關的社會經濟配套政策,才是各地制定人口發展戰略的重中之重。
本文原載《人口學刊》2020年第6期,原題為“我國省際人口負增長趨勢的差異性分析”,感謝作者授權“文化縱橫”新媒體原創發布,文章僅代表作者點,供諸君思考。
我國省際人口負增長趨勢的差異性分析
20世紀90年代我國人口生育水平已降低至更替水平以下,人口內在自然增長率已成為負數,人口負增長慣性開始不斷積累。2000年之后我國各地區呈現一致的人口再生產縮減態勢,而人口變化只是處在慣性的正增長之中。不少學者對于我國未來人口變化趨勢在不同時期都做出了不同預測,雖然預測假設參數有所不同,但變化趨勢是一致的,即我國人口將不可逆轉地迎來負增長且預估將在2025年左右進入人口負增長時代。
然而以往研究多關注全國層面上的人口變動趨勢,鮮有探討國內人口變動趨勢的省際差異及不同生育水平條件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下簡稱“省區市”)人口負增長到來的時間節點和人口結構特征。由于我國各省區市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生育政策實施力度和生育文化觀念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區域差異,生育轉變速度和生育水平也明顯不同,因此各省區市人口負增長到來的時間及未來人口變動特征也必將呈現出明顯的地域差異。
(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布的“各地區人口構成”數據)
▍省際人口變動趨勢類型及其主要特征
(一)省際人口規模變動趨勢類型
依據我國各地區近年來的人口變化情況(見表1)可以大致把各省區市人口變化類型分為三類(見表2)。第一類為波動型,該類型的人口總量呈波動性增長,受到遷移作用出現短暫的人口負增長現象,包括北京等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東部地區省市,該地區總和生育率在20世紀70年代已經低于更替水平,但其人口仍處于波動的正增長態勢,這主要是因為人口流動/遷移作用大于低生育率的作用,但從2010年之后人口增長速度放緩,甚至出現反復的人口負增長現象。第二種類型為減弱正增長型,這些地區的生育水平相對較高,有些地區雖然受到人口凈遷出的作用,但人口自然增長占主導地位,因此一直保持著一定的增長速度;不過大多數地區的總和生育率已低于更替水平,正增長的動力減弱,屬慣性增長。第三種類型為負增長類型,主要是東三省,該地區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便陷入人口增長低迷態勢,受到低生育水平的人口自然變動和凈遷出的人口機械變動的雙重負向作用,其人口增長速度持續降低,接近零增長并最終出現人口負增長。
(二)省際人口結構變動的主要特征
少兒人口比例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整個年齡結構以及未來人口變化的動力。通過梳理數據1發現在2010年之前各個省區市受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基本上少兒人口比例都呈現快速的下降趨勢。2014年“單獨二孩”和2016年“全面二孩”的人口政策在各省區市相繼實施以后,少兒人口比例的下降速度放緩,有些省市呈現回升的現象。不過實際生育水平對生育政策調整的敏感性存在較大的地區差異,北京、天津等地區的少兒人口比例在2010-2018年一直維持著增長的趨勢,暫時遏制了生育率不斷下降的態勢;河北、安徽、湖北等一些中西部省市的少兒人口比例也在波動上升;但山西、內蒙古等地區少兒人口比例在2010-2018年仍然呈現下降趨勢。
從老齡化進程來看各個省份的人口變動趨勢,按照老年人口比例(65歲及以上)變化速度,大致也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為波動上升型,包括北京等東部經濟發達的一些地區。該類地區早在1990年前,由于較低的生育率其人口自然增長率持續下降,老年人口比例快速增長,成為全國老齡化最嚴重的地區,2000-2010年由于流動人口比較活躍,中西部地區大批的青壯年勞動力流向這些東部沿海地區,導致該地區的老齡化速度放緩,甚至還出現了老年人口比例的負增長,如上海等。但2010年以后這種逆轉慢慢停滯,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老年人口比例重新回歸快速上升的態勢。第二種為持續快速上升型,包括河北、內蒙古、遼寧等16個省區市。這一地區多數為人口凈遷出大省,勞動年齡人口外流以及受到計劃生育政策控制下生育水平下降的影響,老年人口比例持續快速上升。因此2000年以來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區域差異發生逆轉,一方面是凈遷入地區的老齡化速度降低,另一方面是凈遷出地區的老齡化加速、老齡化程度更高。第三種為緩慢上升型,包括山西等省市,這一地區的老齡化增長速度相對較慢,其中西藏、廣東成為老齡化增長速度最慢的地區,年均增長率均小于1%。
結合國際上的劃分標準(年輕型、成年型和老年型)和具體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各地區的人口年齡結構可以大致分為金字塔、菱形過渡和倒金字塔結構(見表2)。目前已經處于倒金字塔結構的地區有北京等7個省市,其老年人口比例已經超過少兒人口比例,少子老齡化態勢最為嚴重,未來將會最先迎來人口自然負增長的時代。第二種類型菱形過渡結構,包括內蒙古、吉林等5個省區市,其老年人口比例接近或等于少兒人口比例,未來人口自然增長的動力不足,將成為進入倒金字塔結構階段的第二個隊列。第三種類型是仍維持著金字塔結構,如河北、山西等19個省區市,這些地區的人口還將保持一段增長時期。人口年齡結構老化、人口再生產模式轉變是人口負增長的主要特征,我國各地區人口年齡結構不同必然對各地區的人口變化趨勢產生不同的影響。
▍三、人口預測基礎數據與參數設置
(編者注:篇幅所限,本部分有刪節,詳細分析請參見原刊)
通過對各省區市的人口歷史數據梳理,大致了解了各省區市的人口發展變化的基本狀況。本文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采用隊列要素人口預測法,借助于中國人口預測軟件(CPPS)對2011-2050年各省區市人口進行預測,預判未來我國人口負增長的省際差異。
(一)生育水平參數
由于生育率具有乘積效應,對人口變化的影響最大,故本文對各省區市的總和生育率設定了高中低三個方案(見表3)。
(二)死亡水平參數
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重點參照聯合國結果,設定預測期間的分性別平均預期壽命的具體增長速度,計算出2050年全國及各省區市分性別的平均預期壽命(見表4)。
(三)遷移參數
雖然我國省際常住人口流動/遷移活躍,但這只是中國內部人口機械變動狀況和地區間人口此消彼長的關系。從長遠來看,生育和死亡自然變動對全國和各省區市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影響才是關鍵。鑒于本文重點關注未來生育變動下省際人口負增長的差異性,不考慮人口機械變動,因此采用抽離未來各省區市流動/遷移的簡化方法,將各省區市的人口遷移水平設置為0。之所以將遷移因素簡化設置為0,一方面本文重點是考察在穩定的低死亡水平下,預測不同生育水平對各省區市人口自然負增長趨勢的影響,因為生育、死亡對于人口變化的影響是絕對的,能反映出各省區市人口真正變化的潛力;另一方面,由于遷移因素對于人口變化的影響是社會事件,其不確定性很強,且對國內各省區市人口的影響是相對的,是“此消彼長”的,因此任何對于未來各省區市遷移水平的假設都可能產生“失之毫厘,謬之千里”的結果,使預測結果失去前瞻的意義。相反,在首先搞清人口純粹自然變化的基礎上,再考慮各省區市的凈遷移狀況,估算生育與遷移的相互作用大小,反而能夠推測各地遷移因素對人口負增長趨勢影響的大致情況,這樣的預測結果將更有利于各省區市制定更加合理的生育政策和相關配套的經濟社會政策以及未來人口發展戰略規劃。
▍未來省際人口負增長的差異性特征
(一)未來省際人口負增長到來的時間差異
參照未來比較可能的人口發展趨勢,我們的分析基于中方案假設(見表3)。我國總人口即將于21世紀20年代中期進入負增長,各省區市人口也陸續進入負增長,按照不同的時間節點可以將其分為四個波次(見表5)。第一波次出現在2020年之前,包括東三省,通過前文對各地區人口歷史變動情況分析來看,東三省已經迎來了持續穩定的人口負增長時代。而在2020-2030年間出現人口負增長的第二波次的地區具有明顯的內部異質性。首先大多數省市的生育水平已經長期低于更替水平,在2000年已經呈現微弱的正增長慣性,上海、北京等一些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已接近零增長或負增長慣性。到21世紀20年代,東部地區與一些中西部地區同一波次出現人口負增長是受兩地區間前期的人口遷移/流動的影響,東部一些地區如北京、上海、浙江、江蘇等地的人口負增長時間被推遲,而中西部一些地區如湖北、山西、陜西、四川等被提前。因此,第二波次各地區進入人口負增長的時間雖大致相同,但前期遷移和生育的相互作用方向不同。第三波次進入人口負增長的地區包括廣東等11個省區市,這一波次除了廣東外,其他都為中西部地區省市。廣東進入人口負增長的時間晚于其他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省市,主要原因是其生育水平相對較高;剩余10個省區市的生育率處于全國相對較高的水平,即使之前有較大規模的人口遷出也難以抵消人口自然增長的作用。第四個波次的地區僅有西藏和新疆,在未來30年將一直維持著人口正增長趨勢。
人口數量的實際增長或減少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口自然增長是否能夠增加或抵消凈遷移的收益或損失。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并沒有考慮人口遷移,導致人口遷移的根本因素是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均衡,隨著地區間經濟差距的縮小,中西部多個省區市已經持續呈現外出務工人員回流現象,如果未來中西部地區的人口凈遷出損失越來越小于人口自然增長的收益,東部地區的人口凈遷入的收益難以彌補低生育的人口損失的作用,那么人口負增長第二、三波次到來的中西部地區的一些省區市(尤其是流動人口輸出較大的地區)其人口負增長時間將可能會被推遲;與之相反,東部一些省市的人口負增長時間將會被提前。在全國各省區市低生育水平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斷縮小的大背景下,人口遷移的推拉力作用將會越來越小,而人口遷移對于省區市人口變動的影響也將趨于式微。
比較高中低方案下的人口預測結果可以發現未來不同生育水平條件下各省區市人口總量負增長的時間不同。首先,東三省的人口在2017年之后已經出現持續的人口負增長,最早迎來人口負增長時代。高方案中在2020-2030年出現人口負增長的省區市由中方案的15個減少到11個,2050年以后依然保持正增長的省區市也由2個增加到7個,可以看出生育水平的調節作用。不過由于這些省區市長期受低生育水平慣性的影響較大,人口負增長趨勢在中短期內受生育水平變動的影響較小,即未來生育水平即使出現一定幅度的回升,人口負增長到來的時間也不會出現較大推遲。相比于以上省市,河北、安徽、福建等省份的高方案和低方案的預測人口負增長的時間節點相差較大,按照低方案,這些省份的人口高峰出現接近于21世紀20至30年代;但如果是在高方案場景下,其人口高峰將在21世紀40年代出現,因此這些省份的人口負增長時間點會較大地受到生育水平高低變動的影響,如果從低方案的生育水平提高到高方案生育水平,這些省份人口負增長階段的到來會推遲10年以上。另外,在高中低方案下,江西、河南等11個省份的人口負增長的時間點相對較晚(2030年及之后):按照高方案情境,廣西、海南、貴州等7個省、區的人口在未來30年將會持續增長,2050年前不會出現人口負增長;在中低方案情境下,除了西藏和新疆,其他各省區市人口總量都會在2050年前進入負增長階段。
(二)省際人口負增長的速度差異
1. 人口負增長時間到來的速度差異
本文利用我國各省區市總和生育率開始下降的時間與中方案各省人口負增長到來的時間,以二者的時間間隔來判定和比較省際人口負增長到來時間的速度。以往研究發現歐洲出現人口負增長國家的這一時間間隔在100年以上。根據我國1940-2000年各省區市生育水平變動趨勢估計我國各省區市總和生育率開始下降的時間,根據本文中方案預測結果可以大致計算出我國各省人口負增長到來時間的速度(見圖1),如果僅考慮2050年及之前出現人口負增長的省區市(新疆和西藏除外)可以看出我國各省區市人口負增長到來的速度都快于歐洲地區,時間間隔在45-80年之間,因此人口負增長到來速度快是我國的普遍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上海等最早開始生育轉變的地區并非我國人口負增長到來速度最快的地區,而東北、中部一些省市的人口負增長到來的速度更快,這主要是因為那些最早出現生育率下降的地區在實施計劃生育之前便完成了生育轉變,其人口變化深受人口流動和遷移的凈收益作用,因此人口負增長到來的速度相對較慢;黑龍江、吉林、四川等地區的生育轉變受計劃生育政策影響較大,生育率下降速度較快,生育轉變時間被極度擠壓,再加上人口流動/遷移的凈損失,導致其人口負增長到來速度加快。那些生育轉變完成較晚的西部地區,如廣西、寧夏等,生育仍處于相對較高的水平,人口負增長到來的時間較晚、速度也較慢。
2. 負增長時期人口減少的速度差異
即使很小的人口負增長率(通常為-0.3%)也將會嚴重威脅國家或地區的長期生存能力,2050年我國各省區市陸續進入人口負增長,人口年均增長率處于-0.3%的警戒線以下將會超過10個省份(見圖2),未來我國人口總量縮減形勢不容樂觀。比較我國省際人口負增長時期人口減少的速度,東北地區人口減少的速度最快,年均增長率接近-0.9%,年均負增長率最慢的為西部地區,如貴州、廣西等,大于-0.1%。總體來看,從我國省際人口負增長到來的速度以及未來人口負增長階段人口下降的速度可以發現,那些人口負增長時間到來較快、生育轉變較早的省區市,其未來人口縮減的速度也相對較快。
(三)未來人口負增長階段的人口結構特征
表6的預測結果顯示從2010年到2050年,即使一些地區生育水平受政策影響出現不同程度的反彈,但2020年之后各地區的少兒人口比例大都呈現負增長趨勢。未來30年老年人口比例普遍呈現不斷增加趨勢,尤其2020-2040年各省區市的老齡化程度持續保持較高的提升速度,直到2040年之后大多數省區市的老齡化速度才開始放緩,但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區仍然保持著較高的老齡化速度。截止到2050年東部與中西部地區人口年齡結構仍存在較大差異。上海等東部地區的老年人口比例較高,成為全國老齡程度嚴重的地區;少兒人口比例較高的省區市都位于中西部地區,例如西藏、新疆等。
進一步比較勞動年齡人口比例的省際差異,如圖3所示,河南、貴州、甘肅、江西等中西部地區的勞動年齡人口比例最高,撫養負擔最小,也是未來30年間勞動年齡人口比例下降幅度和速度較慢的地區,仍然是勞動力資源相對充裕的重要省份。然而,北京、天津和上海等東部地區的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將會在未來30年間大幅度下降,成為撫養負擔最重的地區。如果考慮未來人口遷移/流動因素,由于遷移的年齡選擇性,未來勞動年齡人口將是受機械流動影響最大的群體,如果中西部和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均衡持續存在,中西部地區勞動力資源將會繼續流向東部地區,這一方面會減輕東部地區一些省市的老齡化程度和撫養負擔,另一方面也會加重未來中西部地區的老齡化和撫養負擔,加重和減輕的幅度主要由流動/遷移量決定。
▍結論與討論
預測結果發現,未來我國各省區市的人口負增長到來的時間節點呈現差異性,其中第二波次進入人口負增長的地區,如河北等地區的人口增長趨勢對生育水平波動較為敏感,提高生育水平對推遲人口負增長到來的效果明顯。然而,未來我國人口負增長時間到來的速度和人口減少速度較快成為大多數省份的普遍現象,有超過10個省份的人口的年均增長率處于-0.3%的警戒水平以下,我國人口負增長形勢嚴峻,尤其是那些生育率下降時間被極度擠壓的地區的人口負增長到來的速度和人口縮減的速度更快。
就人口年齡結構來看,未來30年各省區市的少兒人口和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呈現波動下降的趨勢,而老年人口比例保持持續、穩定的上升態勢。負增長的人口將是一個更老的人口結構,人口老齡化程度、速度以及區域差異將成為未來社會和經濟的重大挑戰。2020-2040年是大多數省市老齡化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2040年之后開始有所減速,但北京、上海等省市在2040年之后仍然維持著較快的老齡化速度。截止到2050年上海、北京以及東三省等省市將成為全國老齡化最為嚴重的地區。
從本文人口預測的結果來看,未來人口再生產都屬于“縮減型”已成為我國各地區的共同趨勢,過去靠內部人口遷移/流動來彌補省內人口“空缺”的時代已經結束。而如果各級政府仍力求以人口流動/遷移來應對本地人口負增長的潛在風險,可能會因吸引人口而產生惡性競爭,這將加劇地區間社會經濟發展不均衡,一些地區的人口負增長問題得到緩解的同時會加劇另一些地區的問題,因此各地區人口遷移/流動只是一場零和博弈,人口負增長發展趨勢中出現的地區間的人口老齡化速度逆轉便是有力的證據。
在穩定的低死亡水平下,生育率持續下降是人口負增長的關鍵因素,減緩人口負增長趨勢和降低人口縮減規模,國家政策應該回歸加大家庭支持力度,努力提高生育率方向上去,激勵生育措施與相關社會經濟政策配套實施,提高生育水平,積極應對老齡化,是各地區制定人口發展戰略的重中之重。針對我國省際人口負增長差異性特征,那些未來人口負增長趨勢對生育變動敏感的省份,尤其要在預防生育率的進一步下降、提高生育率方面做出更多努力,這對于推遲人口負增長時代的到來、爭取更長時間的人口紅利窗口具有重要意義。
而其他省份,尤其是東三省和北京、上海等省市,即使提高生育水平也難以遏制人口負增長趨勢,對推遲人口負增長時間節點到來的作用有限,但從長遠來看,提高生育水平對于修復扭曲的人口年齡結構、促進人口均衡發展、減緩人口負增長的趨勢以及減小人口負增長的動力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原載《人口學刊》2020年第6期,原題為《我國省際人口負增長趨勢的差異性分析》。圖片來源于網絡,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聯系版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