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理論創新的核心任務是什么?
——《文化縱橫》2020年8月新刊手記
▍危機呼喚思想理論的創新
2020 年的新冠疫情危機,正從公共衛生危機演化為經濟危機、社會危機乃至政治危機,并逐漸推動地緣政治危機浮出水面。危機帶來焦慮與困惑,其中最大的焦慮是未來的不確定性。人們以往熟知的知識經驗及思想理論范式不斷喪失解釋力,尤其是冷戰結束前后形成的新自由主義理論范式更是面臨著急劇變化的現實世界的尖銳挑戰。
新自由主義理論范式以“民主、自由、市場經濟”為關鍵詞,在蘇聯解體后形成了一套邏輯自洽的解釋體系,構筑了新自由主義的世界秩序的愿景與理想,并形成了世界范圍的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霸權體系。然而自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開始,新自由主義理論便不斷遭遇現實沖擊,其理論的思想邏輯和現實解釋力漏洞百出。尤其自新冠疫情危機暴發以來,新自由主義的理念及實踐更是面臨著破產的危機。
危機呼喚理論創新。重大的思想理論創新,從來與危機相伴而行。
對于中國的思想界而言,由于中國工業化、現代化進程的時間的高度壓縮性,在幾十年時間內要解決西方國家幾百年時間中面對的問題,同時又由于中國幅員的廣闊及人口的眾多,中國遭遇的現代性問題是人類社會從未遭遇過的。因此,挑戰的尖銳性決定了理論創新的艱巨性,同時也決定了理論突破的現實可能性。中國問題的解決,很有可能就是人類問題的解決。
中國的理論工作者應該有這樣的思想自覺——隨著中國與世界的日益融合,隨著中國與世界日益無分內外,中國的問題即可能是世界的問題,世界的問題也必然是中國的問題。因此,中國的理論創新,必須以世界問題的解決為前提,必須與人類的問題意識保持同步。執著于中國的獨特性,無助于中國正在展開的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偉大實踐,中國必須在 21 世紀為人類社會貢獻新的普遍性價值。
?盡管疫情危機暴露了資本主義秩序的大量矛盾,但我們必須承認,今天的世界仍然處于資本主義時代。資本主義自 15~16 世紀萌芽以來,逐漸向世界擴展,形成了強大完備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在資本、技術、組織、勞動、民族國家等諸多構成世界秩序的基本要素中,資本仍然是決定性的,資本主義在 300 多年的各種挑戰中,形成了由資本支配的經濟體系、政治法權體系以及上層建筑意識形態體系。
自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社會主義運動的主要任務之一,便是分析與批判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創造現實與未來的條件。今天的社會主義者,仍然面臨著分析批判當代資本主義的艱巨任務,沒有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深刻批判,便不可能有社會主義的新的未來。
當代世界的資本主義,集中體現為金融資本主義,在物質生產、實物貿易以及為之服務的第三產業之外,有著一個獨立運動的資本形態,它集中表現為虛擬資本的生產及交易行為,它不但已經脫離實物資本,而且反過來左右甚至決定實物資本的運動。這種金融資本主義發生發展的內在原理及動力機制,它的財富分配的效應,它未來可能的演變等等,并不為當代中國人所理解,也遠未納入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批判框架。當代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必須對金融資本主義做出深刻的闡釋與批判。
分析批判當代資本主義,還必須面對全球化這一資本運動的外部形態。伴隨著技術進步和產業的全球配置,資本日益全球化,它不斷跨越主權國家的疆界,重新界定資本與民族國家的關系,重新界定資本與勞動的關系。它導致工人運動不斷瓦解,勞動者日益喪失談判權;它也導致主權國家日益喪失稅源,不斷被資本權力所俘獲。與此同時,當全球化資本主義遭遇金融危機、新冠疫情危機時,逆全球化浪潮又開始興起,資本主義秩序日益顯現出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國家主義甚至法西斯主義的特征。資本主義的這種全球化與逆全球化交替出現的鐘擺現象,并不是第一次,它曾在歷史上反復出現。然而這一現象的內在運動機理、它的政治經濟后果,它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影響,它對社會主義的意義,卻并未得到有效揭示。因此,分析批判當代資本主義,必須從微觀資本運動進入宏觀資本運動的分析,必須建立全球化時代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要分析批判當代世界資本主義,就必須認真對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今世界資本主義時代仍然以社會主義為旗幟并現實運行的國家形態,也是未來世界走向社會主義的現實實踐摹本。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特征,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體制。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對立統一運動規律,決定了中國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方面有著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有著以共產黨領導為主要特征的社會主義國家形態,有著以國有企業為主干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另一方面,它還有著龐大的市場經濟運行主體,有著市場經濟所規定的產權秩序與分配秩序,有著市場經濟所影響的倫理價值與道德秩序。
中國當代的社會主義事實上面臨著雙重時代任務。一重任務是完成工業化與現代化,而與工業化、現代化最為匹配的經濟運行體制就是市場經濟,運用市場經濟所可能造就的先進生產力,將能夠推動中國社會邁入現代工業文明,克服并拋棄傳統農耕社會帶給中國的等級秩序、官僚主義、裙帶關系等封建主義遺毒。另一重任務則是在完成工業化的同時推動共同富裕,避免市場經濟所可能帶來的貧富分化、環境破壞、道德滑坡,并引導中國社會不斷向社會主義的更高級形態邁進。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即是當代中國這雙重時代任務所規定的有效運行體制。然而既然搞市場經濟,就不可能避免市場經濟中資本運動的邏輯,社會主義的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就有可能面對被資本力量滲透瓦解的局面。因此,指向未來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該是既能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效率優勢,又能夠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共同發展、公平分配的優勢,二者的對立統一運動,將決定中國社會未來的性質。
對于中國思想界而言,當前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政治經濟學,包括這一體制下的國有企業、外資企業與民營企業的相互關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產權關系、分配關系與交換關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國家 – 資本 – 勞動的關系,等等。
沒有對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政治經濟分析,就不能準確認識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就不可能深入分析批判當代世界資本主義。這一重要的理論工作,在疫情危機的世界時刻,顯得尤為緊要與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