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納事件與俄羅斯的國家重建
《文化縱橫》編輯部
▍域外
印度何以成為“推特五常”
詹丹妮
急速成長中的美國青年左翼
杜澤虎
▍封面選題:直面“技術-權力”時代
技術不僅在改變著治理?手段,也在改變著運用這些手段的權力本身,它正在創造新的規則、制度與文化,?以至于讓人很難判斷它究竟是被規制者,還是創造者。
平臺發包制:當代中國平臺治理的內在邏輯
胡凌
當人工智能學會編織“意義之網”
李晟
再造“數字后福特主義”
賈開
給技術治理做減法——再思城市治理的數智化
徐偲骕
▍焦點
美國對華經濟脫鉤能走多遠?
曹遠征
俄烏沖突帶來的滯脹提醒了世界,僅與俄羅斯的脫鉤斷鏈就造成了如此嚴重的后果,更遑論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脫鉤斷鏈。
▍國富論
一個超級企業的崛起樣本——中國商飛的堅強起飛之路
李巍
作為一家新興的商用飛機制造商,中國商飛已經走過了初創期最艱難的時刻,進入增強戰略技術自主、構建安全供應鏈體系和提升量產能力的新階段,一個新的代表中國工業實力的超級企業已經隱然成形。
▍社會結構變遷
在鄉農民: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壓艙石
楊華
“關鍵在人”:當代中國干部群體透視
豐俊功
實際上,干部群體,尤其是基層干部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有著強烈的不滿和反感。文山會海、督察檢查考核過多過頻和過度留痕問題,消磨了基層干部的積極性,嚴重影響到基層治理成效。
市場與體制之間的國企職工
臧雷振 蓋建澤
▍世界觀
中東為什么大和解
吳冰冰
在沙伊和解中,中國確實扮演了關鍵角色,但中國是順勢而為,前提在于中東地區內部出現了有利的形勢變化。
碎片化威權:美式移民治理的體制危機
游天龍 聶忠思
▍縣域研究
以縣為家:扎根型城鎮化的縣域實踐
董磊明?謝梅婕
▍政策
大學破“五唯”,難在哪里?——新中國高校學科建設邏輯的歷史制度主義分析
孫喜?劉玉妍
雖然大學科研經費與人員投入獲得長期增長,也在各類規模指標上實現了歷史性突破;但是,這個中國創新系統中最大的蓄水池并未充分滿足各方面關鍵訴求,也未能有效服務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全局,甚至在新的“指揮棒”面前轉型興致不高。“破五唯”何以陷入這種困境?
▍歷史觀
漫談 20 世紀 80 年代的“兩個運動”
——“后文革”時期的社會主義改革和“新啟蒙”(下)
李陀
雖然“莫干山會議”“農發組”和兩個編委會的主要成員,都是“歷史夾縫中的一代”,但他們在 80 年代思想解放運動和社會主義體制變革里所發揮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這種不同至今沒有得到很好的研究。
]]>▍今天討論社會主義的意義
資本主義出了問題,這是人人可感的現實。
以自由資本主義為普世范本的資本主義模式正遭遇尖銳挑戰,內部的貧富分化、種族對立與階級對立、激烈的黨爭、社會經濟的停滯不前,外部的以地緣政治阻遏全球經濟、新冷戰與相互脫鉤、結盟政治與集團競爭、乃至引爆俄烏沖突等高烈度的戰爭……世界資本主義遭遇的挑戰是全方位的,人類再次面臨未來將向何處去的艱難選擇。
在大爭之世,人們關注國與國的競爭,關注地緣政治的演變,關注軍事技術與戰爭形態的變化,因為這些都是事關自身安全的大事。但除此之外,人們還需要嚴密關切社會思潮的演變。思潮,乃是人心變化的表征,是未來社會發展趨勢的晴雨表。捕捉住思潮變遷的脈絡,掌握社會思潮變化的歷史規律與未來走勢,就能夠把握當代人類社會演變的趨勢。
今日世界,由于自由資本主義暴露的種種問題,保守主義占據了思想意識的主流,相比社會主義與自由主義,保守主義思想無論在西方還是東方,都影響極大。其原因十分簡單,因為普世主義的自由主義遭遇瓶頸,而社會主義仍然背著冷戰結束蘇聯解體的歷史包袱。因此,反普世主義、反進步主義的保守主義自然抬頭,其思想特征都是反啟蒙,向歷史傳統回歸。與保守主義互為表里的,是四處涌動的民粹主義與民族主義思潮。在變亂不定、沖突激烈的世界里,選擇民族主義與民粹主義,是社會思潮最原始、最本能的沖動。這一思潮很容易為右翼政客所利用,成為法西斯主義與戰爭的溫床。
在保守主義、民粹主義思潮的鼓蕩中,我們正看見一種新的社會思潮在世界范圍內興起,那就是 21 世紀的社會主義。在美國,近 10 年的選舉中始終有強大的社會主義思潮,民主黨的桑德斯是其代表。據民調顯示,美國當代年輕人對社會主義的肯定要明顯高于資本主義。在拉丁美洲,左翼政黨幾乎贏得所有國家的政權,社會主義成為執政主流。在亞洲,除了越南、老撾、朝鮮外,新的左翼思潮也在興起,剛剛舉行的泰國大選,以封建君主與資本寡頭為抨擊對象的遠進黨取得大勝,他們代表著泰國城市中產階級與農民階層對社會平等的訴求,以及當代泰國人對殘余的封建政治經濟結構的普遍不再容忍。在歐洲,傳統左翼政黨正陷入“政治正確”的教條主義泥沼,迅速丟失群眾,右翼政黨則趁勢攻城略地;但與此同時,在法國黃馬甲運動、德國選擇黨興起的背后,潛藏著大量歐洲社會主義的新興力量,他們目前還未形成明確的政治主張,但事實上已成為新型左翼政治的基礎。
社會主義,正從冷戰結束后的低潮中逐漸復蘇,并成為批判自由資本主義的主導性力量,同時,它正日益顯示出可與右翼保守主義相抗衡的思想力量與政治力量,成為人類社會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新選擇。
▍中國社會主義與人類的前途
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物,是人類療治、替代資本主義的社會解決方案。現代社會主義,無不誕生于資本主義重大危機之際。“一戰”后的蘇聯社會主義,“二戰”后的東歐、中國社會主義,均依循“戰爭—危機—革命”的模式。今天的世界,社會主義的再度興起,恐怕仍然無法避免歷史的行程軌跡,對于世界資本主義可能出現的總體性危機,社會主義者們必須做好準備。
與近現代社會主義浪潮興起的歷史軌跡略有不同的是,今天的世界有著蓬蓬勃勃的中國社會主義。中國社會主義并不輸出意識形態,也不輸出中國模式,但由于其對資本主義的超越、對傳統社會主義的改革,正日益顯現出一種獨特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和模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國道路與中國模式對于那些尋求獨立自主發展的廣大第三世界國家,正形成日益強大的吸引力。
由此觀之,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的任務相當艱巨,它不僅要承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而且承擔著為人類社會開辟新道路的歷史使命。因此,當代中國僅有民族復興的歷史敘事是不夠的,還必須有超越民族復興使命的歷史和政治敘事。而在當代,只有社會主義,才具備使中國道路具有全人類普遍價值的內容和潛質,才可能使中國道路真正為人類社會所普遍共享。
當此重大歷史轉折關口,中國社會主義任重道遠,中國社會主義理論研究探索的任務尤其艱巨。面向現實與未來,中國社會主義的理論建設至少面臨三大任務。
首先,要對傳統社會主義進行深入總結,對蘇聯式社會主義的利弊得失、對計劃經濟體制下傳統社會主義的優缺點、對于今天形勢下如何繼承并揚棄傳統社會主義進行梳理和總結。今天,在意識形態領域,對于用后 30 年否定前 30 年的思潮已經有了強有力的遏制,但從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范疇總結前 30 年,仍然面臨理論上的艱苦工作。不說清楚前 30 年的社會主義,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就缺乏歷史合理性與歷史合法性基礎。
其次,要對改革開放及其偉大成就進行社會主義的解釋。改革開放為什么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在民營經濟占多數的情況下如何說明中國的社會主義性質?作為經濟基礎的市場經濟如何與社會主義的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保持平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看待資本要素?社會主義如何與民主政治相互協調?不說清楚第二個 30 年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性質,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就不具備現實合理性與現實合法性基礎。
最后,要對當代中國與世界面對的現實和未來挑戰提出社會主義的解決方案。社會主義首先不是面對過去的,而是面向現實和未來的;不能解決現實和未來問題的社會主義,自然不具備合理性與合法性。在今天,中國社會主義尤其要回應三個方面的挑戰:①社會主義與發展。以社會主義解決工業化現代化的艱巨任務,是中國道路成功的核心秘密,將社會主義如何推動發展、解決發展的故事講清楚,把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性質揭示出來,這將給廣大第三世界謀發展的國家帶來極大的啟發。②社會主義與科技創新。科技改變人類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這是今天的常識,但這一常識通常與資本主義的競爭和技術進步聯結在一起,而與調劑分配、保護弱者的社會主義似乎無緣。今天的中國社會主義正在打破這一偏見,社會主義與先進生產力、先進技術正日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③社會主義與生態。當今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就是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的破壞。中國的生態環境正獲得極大改善,生態文明已成為中國社會主義的五大文明追求之一。說清楚中國社會主義如何調整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將極大增強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的國際說服力。
中國社會主義的理論建設,任重而道遠。
—?2023年6月新刊目錄?—
▍編輯手記
中國社會主義與人類的前途
《文化縱橫》編輯部
▍域外
拒絕淪為美國附庸?—艱難的歐洲戰略自主之路
孫田月 魏南枝
歐洲“再武裝”或陷入窘境
王思羽 沈亦豪
▍封面選題:21世紀社會主義
自由資本主義經歷了冷戰后近 30 年狂飆突進的擴張后,如今正遭遇日益嚴重的危機。經濟衰退、地緣政治沖突、社會撕裂以及新技術的創造性破壞,都給它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并讓全世界籠罩在不確定的迷霧中。在這樣的歷史節點,需要重新煥發社會主義的活力與潛力,在 21 世紀的全新時代條件下探索和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理論,以為人類社會的未來開辟新的道路。
“數智社會”與 21 世紀社會主義文化領導力
高世名
新時代,新自覺——如何在當下重新思考社會主義
章回
“勞動 – 剩余”主義與全球資本主義時代的領導權問題
林炎志
什么是中國社會主義?
姚洋 秦子忠
▍學術評論
中國人的脊梁:老杜之于老呂
趙剛
無論是陳映真的“憂”,或是老呂的“樂”,歸根究底,其實是他們各自以自己的生命稟賦、時代背景與個人努力,進入現當代中國的一種主體狀態的品格風貌。論世亦當知人,要深入認識“我們的時代”,或許也應善體他們何以憂,何以樂。
▍趨勢
大模型:人工智能思想及其社會實驗
陳小平
機器本該是物,但既然它現在會說人話了,就不能繼續將其視為物,不得不將其歸于人的范疇,不得不認為大模型具備了人的智能,甚至具備了人的其他精神品質。
▍焦點
推動中美關系重回穩定正軌
政武經
▍全球南方
種下一顆體系大樹的種子
曹豐澤
我們如今在“一帶一路”國家做的事情,歸根結底,就是通過引入體系的方式,讓這些國家擺脫恐怖的馬爾薩斯循環,代之以良性的經濟循環。
有天花板的強人政治:國家 – 社會結構中的印度政黨
張忞煜
既然無意于全面革命,這些通過漸進的“演變路徑”掌握國家機器的政黨政治便只能“黏合”碎片化的社會,難以重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領域的全面共識。
新自由主義之后:墨西哥往何處去
張青仁
▍國富論
都市圈:中國城市化的“下半場”
周偉林
中國的基本國情(巨大的規模體量、緊張的人地關系,顯著的區域差異,特有的二元結構,悠久的農業文明,壓縮的發展進程)決定了必須走中國特色城市化道路。
▍縣域研究
“下鄉”與“回城”——基層干部職業生涯的二重奏
強舸
▍觀察·文化
中國電影:走出失敗主義
劉復生
《流浪地球》的意義不只是自覺地探索了電影工業化的路徑,初步建立了重工業電影的本土規范和流程,它更大的意義在于,戰勝了失敗主義——面對西方電影,尤其是好萊塢大片的失敗主義。
▍歷史觀
漫談 20 世紀 80 年代的“兩個運動”
——“后文革”時期的社會主義改革和“新啟蒙”(上)
李陀
回顧 80 年代的很多文章著述,往往局限于中國的現實的改革,集中于如何實現現代化這類宏大敘事上,而沒有對這種知識的不平衡,以及它如何成為一場知識運動的客觀條件,做必要的政治分析和意識形態分析。
本文為《文化縱橫》2023年第3期(6月刊)新刊手記,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聯系本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