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兩個古國在1940年代末成為現代國家后,一直處于曠日持久的對立狀態。兩國在亞洲影響力的范圍有所重疊,包括喜馬拉雅地區、東南亞、印度洋地區以及中亞的部分地區。為了將各自的國家打造為亞洲外交的中心,中印兩國領導人在1940年代末和1950年代都曾投入過顯著的努力。
解放軍1950~1951年間進入西藏,對中印為爭取亞洲的權力和影響力產生的對立關系平添了領土元素。雖然印度與西藏在東段地區的一部分邊界在1913~1914年中由英屬印度及西藏之間達成的條約做了界定,但當印度在1947年獲得獨立,印度和西藏之間的邊界,在東段克什米爾部分卻并未加以界定。在聲稱鑒于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無權與外國達成一個條約之后,中國拒絕承認英屬印度與西藏之間達成的條約。因此,東段和西段的整個中印邊界,在20世紀50年代末的時候變得具有爭議。
在1959年之后,中印關系變得格外激烈。首先,中印邊界談判進入了僵局,雙方在青藏高原延伸處的阿克賽欽和英國殖民者留下的麥克馬洪線皆有爭議。隨著雙方在邊界的軍事化,緊張開始升級。而1959年達賴外逃至印度,則加劇了領土問題的嚴重性。因為印度要求中國撤出阿克賽欽并以一種考慮不周的威逼式軍事戰略(在印度被稱為“前進政策”)來支持其外交辭令,中方認為,印度意圖把西藏恢復至1950~1951年前作為中印之間“緩沖國家”的地位。為了解決西藏問題,中國在1962年10~11月與印度爆發了有限的戰爭。
快速增長的中印經濟關系,使得坊間猜測經濟因素或許會成為中印之間沖突的導火索。中國已是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且中印年度貿易預測將在2015年達到1000億美元。然而,到2014年,印度在雙方貿易中的入超額可能竄升至278.5億美元,雙方的貿易關系顯然是不對稱的。印度主要向中國出口鐵礦石和水泥等原材料,但中國主要向印度銷售工業制成品。此外,中國的信息技術和制藥市場并未完全向印度公司開放,印度政府視此為貿易失衡的問題所在,因為印度在這些部門具有比較優勢。
經濟相互依存是否必然會促進和平并非定論。中美和中日之間的巨量貿易,并未必然緩解這些國家之間沖突的前景。較之經濟相互依存的強度,領土爭端、對立程度以及雙方的相對能力、地理距離等現實政治上的變數,對沖突升級具有強得多的影響。隨著中國和印度在經濟上進行接觸并且為市場、投資和自然資源展開競爭,雙方也許會發現潛在沖突的新來源。
同樣有人認為,中國和印度雙方都擁有核武器,這將阻止雙方之間爆發戰爭。核擴散樂觀主義者一直辯稱,擁有二次核打擊能力將建立有效的威懾,使得全面戰爭變得不太可能爆發。然而,這種核樂觀論只對全面戰爭有效。核武交戰方相互之間一直在進行有限的常規沖突。例如,1969年,雙方核武庫的存在并未阻止蘇聯和中國之間針對邊界問題的珍寶島事件。同樣,印度和巴基斯坦在雙方都被認為擁有核武器后,于卡吉爾進行了一場有限的戰爭。雙方擁有核武庫,并不能排除有限的傳統常規戰爭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