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9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引起了海內外政治觀察家的廣泛關注,有論者認為此次會議將會在中國外交領域中引發近幾十年來最為重要的變化。官方報道稱,會議旨在明確新形勢下對外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戰略目標和主要任務。習近平所做重要講話更是將之與“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聯系起來。
來自美國智庫詹姆斯湯基金會(the Jamestown Foundation)的一篇分析文章(Timothy Heath, China Brief, Dec. 19, 2014)指出,此次會議與2006年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存在重要關聯。后者提出了一項新的外交主張——和諧世界,雖然當時并未明確具體的指導方針,但要求外交工作“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此經緯,文章總結了近年來中國外交新變化的重要特征。
總的來看,中國外交堅持以增強國力推動政策調整。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一枝獨秀,雖需面對增長放緩等方面的壓力,但與西方國家的國力差距不斷縮小。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整個發展中世界都會從中獲益。據世界銀行測算,2025年,發展中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將會占到全球生產總值的半數(目前僅為1/4)。而且這一增長將主要發生在亞洲地區。中國領導人敏銳地把握到了這一趨勢,堅信“國際體系變革方向不會改變”,從而努力將國家外交能力推上新高,“開展大國外交,培養大國心態,樹立大國情懷,施展更大的能力”(外交部長王毅語)。在中國外交的議程表上,追求亞洲領導權已經優先于發展中美關系,同時也將更加努力地承擔國際責任,提高對發展中國家的領導能力,并在世界范圍內推廣中國式的道德與政治價值。
在中國外交政策的導向性變化中,最為顯著的當屬對周邊關系的推重。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一直優先發展與發達國家的外交關系,一方面因為急需美歐日本等國的先進技術與產品,另一方面也因軍事力量上的相對弱勢。經過三十年的追趕,中國已經大大縮小了與世界先進科技水平的差距,新興市場也逐漸擺脫西方發達國家的格局。同時,軍事能力大踏步地實現了現代化。這就使得中國愈加看重與周邊國家的關系。當前,亞洲的政治安全和經濟發展之間的不平衡問題日益突出,因而中國必須保障地緣政治的側翼,才談得上提升全球影響力。中國領導人頗具智慧地提出所謂“周邊命運共同體”,利益相契、責任共擔、文化互通,立足于深刻的經濟一體化,又超越于經濟領域之上,通過自由貿易協定、基礎投資、安全協商機制等一系列政策,將中國發展設置為亞洲繁榮的前提。
在亞洲以外的地區,中國正在打造旨在贏得更廣泛支持的國際基礎,尤其強調“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重要性,勾勒出一幅“擴大合作”的未來圖景,實質是尋求全球秩序變革中的緊密同盟。為此,中國致力于尋找新的方法促進與發展中國家的聯系,尤其是那些需求最為迫切、中國在當地利益相對脆弱、也最有潛力支持國際秩序變革的國家。中國聲稱自己為國際社會提供的公共產品不同于美國——“有助于聯合國發展和扶貧目標、應對氣候變化,以及其他全球性問題”。這個區分背后是一整套富有遠見的政治理想。習近平等國家領導人多次提出中國的“義利觀”:“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較之對外事務上愈趨強硬的現實主義態度,理想主義的道德教化或許更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乃至形塑其他國家的行為。? (文/木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