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手記

中國人來了!全世界敏感的觀察家和政治家都在驚呼。

的確,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從50多億美元增加到600多億美元。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預計,到2013年,中國對外投資額將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中國在非洲的存在。

近年來中國與非洲國家之間迅速增長的頻繁、巨額的經貿往來,遭受各方猜疑,特別是與非洲有著復雜歷史恩怨的西方世界。這既是因為擴張的速度,也由于中國人行事的方式與西方人的信念、經驗完全不同。他們懷疑中國人對于非洲的豐富資源心存覬覦,也擔心中國人不透明、神秘的做生意方式和對人權的冷漠態度中隱藏著腐敗,會敗壞、惡化非洲的政治和自然環境。他們認為中國人的方式難以持久。而另一方面,非洲國家對于中國的到來大多抱有一種謹慎的歡迎態度。

雖然截至目前,中國參與非洲事務的這種獨特方式還比較有效。但令人不安的是,西方輿論的質疑引發了我們的憤怒,使得我們熱衷于情緒化的、反唇相譏式的自我辯解,而忽視了冷靜地反思:以何種方式參與非洲事務是恰當的?

關鍵問題或許不在于如何巧妙有力地回應批評,而是要檢討對于非洲而言,什么是重要的?中國的出現對于非洲意味著什么?對于非洲而言,毋庸置疑,進入工業文明,真正融入全球經濟體系,是其幾個世紀以來艱苦掙扎的根本要求。中國的出現使得他們看到了某種希望——哪怕還很渺茫,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獨特的經濟成功道路的吸引力,非洲人以為或許他們也可以效仿中國。另一方面是中國強大的制造業能力轉移的可能,而這一點必定會極大地推動非洲的工業化。如果非洲的經濟狀況因此而有所變化,其社會階級結構、政治形態也將隨之發生改變。或許,這是非洲的歷史機遇,也是它的歷史要求。當然,這一進程是不會充滿詩意的。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只有在戰略高度真正捕捉到非洲的歷史命運,并以此為圭臬來評判和修正我們的行為,才是有意義的。氣哼哼地比較誰在非洲的行為更符合道義,則多少有些孩子氣。

那么,非洲又會給中國帶來什么?資源當然是重要的,但顯然不是唯一的。隨著資本的輸出和擴張,中國國內的結構性經濟問題將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因財富分配而引起的社會矛盾也有可能緩解,或者轉化。而這些矛盾的緩解和轉化,也將為中國社會秩序的塑造提供新的空間和可能。

從本世紀開始,中國人嘗試了多種走出去的方式,從低端產品輸入歐美、勞務輸出到現在的對外投資,從專注東亞到重視非洲,對于中國走向世界而言,非洲的經歷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中國將在這里實現輸出品的轉變,也有可能實現從接受規則到主導秩序的轉變。當然,這一切還剛剛開始。步入一個陌生的世界,失去了所有保護和掩蓋,中國人將面對比國內的政治社會環境艱苦得多的挑戰。應對挑戰,將剔除那些卑劣粗陋的東西,重新鍛造中國人的文化和政治品格,并將其展示在世界面前。進一步而言,這必將是一段充滿結結實實的利益沖突的歲月。但在這些沖突中,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也會逐漸落在實處,雙方得失進退的過程和結果就是新秩序生成的過程,也是它的現實基礎。我們應該牢記:這種新的秩序不可能通過有關價值觀的口水戰而確立,也不可能通過將導致人類毀滅的戰爭而確立,只能在沖突、和平的不停歇的歷史中確立。非洲提供了一個可能是最好的平臺。

《文化縱橫》編輯部

2011年0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