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手記
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推出了《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執政黨在文化意識形態領域一次重大的戰略布署與戰略舉措。其中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關于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又有著格外醒目的位置和格外重要的意義。
而關于六中全會上述著重點,冷靜的觀察者看到,它們恰恰又是緊隨六中全會迅速興起的“文化熱潮”中,最不為社會輿論和社會人士所熱衷追捧的,文化領域的注意力集中在文化體制改革方面,地方政府及企業的注意力則緊緊盯住文化產業的大發展方面。于是,一種屢見不鮮的政策效應重新在六中全會后出現,執政黨的政策主張,被迅速演繹為資源再分配的“跑部錢進”運動,高蹈的文化意識形態訴求,轉瞬間成為爭搶新的“文化大餅”熱潮。在這場新的“文化政策市”行情里,廣電新聞文化出版行業看到的是文化體制改革釋放出的最后一塊文化產業(文化商業化)蛋糕,地方政府看到的是中央地方兩級財政及銀行方面相應的財政信貸分配額度,而緊隨其后跟進的文化企業則緊緊盯住這一政策行情帶來的新的商機。
在一個高度商業化的社會,我們再一次見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力量是如何有效地侵蝕“社會主義”的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是如何實用主義地將一切政治、文化、社會的價值訴求毫無障礙地轉化為賺錢的機會。而當代中國人的價值訴求,文化重建的使命,道德倫理真空的填補,以及中華民族文化強國的建設任務,都有可能在這一輪文化熱行情中化為泡影。
看來,文化建設的任務遠比人們已經想象的難度更大。
有鑒于“文化政策市”的熱潮,本刊集中了一批公共知識分子,專就“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展開筆談,他們的關注焦點集中在“文化重建”這一重大命題上,盡管學者們價值譜系左中右各異,但其文化關切卻深長久遠,直指當代中國意識形態及社會倫理的真空地帶。鑒于這批學者的代表性,我們認為,這是體制外知識分子對于執政黨文化發展重大戰略的一次集體回應。
一個民族的價值高地固然有賴于當政者的深謀遠慮,但更有賴于其知識精英的整體努力。這方面,知識界的工作任重道遠。
《文化縱橫》編輯部
2012年0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