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手記
英國脫歐、南海問題的輿論熱點尚未消退,突然發生的法國尼斯恐怖襲擊事件和土耳其政變又持續刺激著公眾的神經,在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事件中,中國已經很難作為獨善其身的看客,甚至直接成為沖突的參與主體。伴隨著網絡上每每出現的“中國恐將成為最大輸家”的調侃,反映的恰恰是中國已經與世界高度融合并且成為世界秩序中的重要主體這一基本事實。與此同時,中國本身也在發生著復雜的變化。十八大以來,中國政治格局與政治情勢在發生著深刻變化,這些變化又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節律相呼應,開啟了更深層次的政經周期的變化。
但現實中,我們經常發現,不同群體抱守著過往的觀念,選擇“站隊”;理論界的左右撕裂、相互攻訐,從而喪失了對現實的解釋分析能力。我們似乎再度迎來了馬克思描述過的情境,“一切固定的僵化的關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素被尊崇的觀念和見解都被消除了”。顯然,在今天,世界之變與中國之變正在發生復雜的重整,世界的未來和中國的未來不再有一個絕對清晰的圖景,既有的概念范式、分析工具和理論方法正在喪失解釋力。
因而,我們迫切需要拋棄以固有概念和理論裁剪現實的觀念教條,重新回歸現實經驗之中,去感知和發現變化的內在邏輯。
對于此種重新分析和理解現實變化的努力,我們稱之為“新周期”研究。“周期”意味著是一個相對長時段歷史的內在邏輯,如我們通常說的“兩個三十年”;而“新”,則表現為新的問題和新的挑戰:
首先,國際經濟格局自2008年以來出現的巨大變化,意味著中國30年改革開放中搭世界經濟增長順風車的格局已經遭遇挑戰。國際政治的內在困境也在逐步顯現,亨廷頓意義上的文明沖突已不幸應驗。
其次,在外需不足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也面臨嚴峻挑戰,迫切需要發掘內部動能,走工業化轉型升級之路。但迄今為止的人類歷史上,還沒有出現過一個人口規模超過10億的經濟體成功轉型的先例。中國能不能成功轉型?如果轉型成功,又意味著什么?
最后,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也步入了第三個30年。這是一個既缺乏先例指導,也沒有現成理論參照的階段。在這一個30年中,中國的實踐將代表人類對另一種發展可能性的探索,其本身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正如華為總裁任正非所說,在告別跟隨發展的機會主義之后,企業發展將會進入無人區,處在無人領航、無既定規則的階段。創立引導理論的挑戰已經到來。而對于中國的發展來說,則將更是如此。
《文化縱橫》編輯部
2016年0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