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手記

2008年9月15日,美國雷曼兄弟倒閉,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拉開序幕。至今,金融危機已經5年了,但其引發的經濟、政治、社會效應遠未結束。

對于金融危機以及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我們中國人過去只在教科書中看到,那是關于“牛奶因為太多了而被倒掉”的匪夷所思的故事,在一個長期供給不足的國度里,什么是生產過剩危機,我們完全沒有概念。而關于金融衍生品,關于CDS、COS等復雜的金融工具,我們更是聞所未聞。但當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后,我們終于有了切身體會,比如生產過剩、比如地產泡沫、比如金融投機……

今日中國,已經完全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并依照市場經濟的法則生存。別人有的,我們正逐步擁有,別人的病痛,我們一個也跑不掉,差別只在時間發生的早晚,危機規模的大小。因此,關注金融危機,尤其在5年后關注金融危機的病因、機理以及危機的克服,對我們而言就不再是隔岸觀火,而是關乎我們自己切身的利益。

市場經濟,其中最活躍的是資本的運動。市場經濟擴展到全球范圍后,資本主義便形成了世界化的體系,這一體系具有無窮的生產創造能力,同時也具有周期性萎縮的規律,每當競爭充分,生產就會過剩,利潤率便會下降,由此導致開工不足,資本便會從實體經濟中溢出,大量涌進金融貨幣領域,并進而引發投機泡沫。待泡沫最終破滅之時,就形成了金融危機。危機的規模大小,取決于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規模大小,體系越大,則危機規模越大,席卷的范圍越廣。

觀察金融危機的另一重視角,是危機一旦爆發,就會從金融領域蔓延到實體經濟領域,并進而引爆社會危機和政治危機。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其后的俄國十月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后社會主義陣營的出現,都與當時世界范圍的經濟危機有著深刻關聯。

觀察金融危機的第三重視角,是危機的發生,導致社會生產力創造性破壞,舊的生產力被消滅,產業結構根本性重組,新的技術被創造出來,由此推動新一輪的生產力進步。與此同時,則伴隨產業布局的大規模調整,新的工業中心重新出現,世界范圍內的經濟、政治格局發生深刻轉移。

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們目睹了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老故事,也目睹著以往未曾發生的新故事。

就老故事而言,是危機從金融領域快速蔓延到實體經濟領域,并迅速擴展到全球,進而引爆占領華爾街運動、美國茶黨保守主義政治的濫觴、歐洲的大規模失業和社會抗議浪潮,以及中東北非的茉莉花革命。就新故事而言,令人慶幸的是迄今為止尚未發生大規模的世界范圍的戰爭,在核武器時代,靠戰爭來轉嫁危機的成本已經高到任何人均難以承受的地步。同時還要感謝前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危機之后各國的政治家通過快速協調行動,避免了以往以鄰為壑的愚蠢政策所可能引發的惡性循環。

對于中國人而言,思考金融危機的理由有許多種,我們認為,最重要的理由在于,當中國人已經踏上市場經濟和全球化的道路之后,如何在今后的道路選擇和制度選擇中既搭上市場化、全球化的快車,又克服其內在的固有弊端,這應該是今天和今后的中國人深刻思考和認真反省的。

《文化縱橫》編輯部

201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