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政治周期又進入了大選年,此次大選格外引人注目,因為在這個堪稱最成熟的民主國家中,類似特朗普那樣通常是不健康民主特產的反常政治家一路前進。對觀察政治的人士來說,“特朗普現象”可以說是多年來美國諸多社會、政治和經濟矛盾集中爆發的表征。作為局外人的特朗普是以共和黨人提名人的身份參選的;控制著當前共和黨大權的,則是一群保守主義者。沿著戰后保守主義的發展這一線索,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當前美國政治的若干特征。
二戰以后,美國的保守主義始終是美國政治中強有力的存在。多年來,右翼共和黨人幾次遭遇選舉慘敗,卻又出人意料地強勢反彈、重振士氣。在反對國家“新政”的斗爭中,右翼保守主義者必須先戰勝黨內的溫和派對手,贏得共和黨的控制權,再與自由派民主黨爭奪政府的控制權。保守主義在第一輪戰斗中,逐漸取得優勢,控制了共和黨;在第二場戰斗中,卻是勝敗參半。
在《開羅全球事務評論》(The Cairo Review of Global Affairs)2016年冬季卷中,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唐納德·克里奇勞(Donald T. Critchlow)教授發表《理解保守主義》(Understanding Conservatives)一文,講述了一個現代人所熟知的故事:現代美國保守主義運動的起源和發展。1930年代,它誕生于一批知識分子和政論作家的圈子中,在1950年代演變為一場共和黨內的政治運動,在1964年總統競選中展露頭角并逐漸重塑了共和黨,直至1980年代之后,成為美國政治傳統的主流之一,甚至一度成為主導性力量。
一波波進步主義改革的浪潮和羅斯福新政,逆轉了美國傳統的有限政府哲學。現代保守主義的誕生正是源自右翼對于新政的回應。最初,保守主義者的回應不成體系,缺乏有效的組織。政治和商業界的保守主義者甚至一度偏執地反對創建任何可持續的政治平臺。這樣,有分量的抵抗最早來自知識界。一批絕望的右翼知識分子和政治作家起而攻擊新政的集體主義傾向,其人數雖少,但卻系統批評了福利國家的政策,哈耶克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在政治領域中,保守主義的進展則要緩慢得多,也更缺乏傳奇性。在1950年代的幾次選舉中,右翼共和黨人勢單力薄。他們不滿意溫和派共和黨人所提名的艾森豪威爾,但卻無力挑戰。尼克松在1960年選舉中輸給了肯尼迪,一些右翼共和黨人相信接下來的1964年將是其機會之年。他們發現了一位理想的候選人——戈特華德。他公開鼓吹保守主義,在黨內提名中,戈特華德與代表溫和派勢力的洛克菲勒展開角逐。戈特華德贏得了提名,但在隨后的總統競選中還是輸給了約翰遜。戈特華德與洛克菲勒的戰斗是事關共和黨靈魂的意識形態之戰,某種程度上也是地區之戰:占有傳統優勢地位的東部與新崛起的陽光地帶之爭。戈特華德的勝出,標志著溫和派共和黨勢力走向衰落。
右翼共和黨人從戈特華德的失敗中得到三個教訓:第一,一個做出公開聲稱的保守主義者更可能贏得總統競選的提名,并領導共和黨;第二,他們不再信賴媒體,在戈特華德競選期間,美國的主流媒體表現得相當不友好,這讓保守主義者斷定左派控制著媒體;第三,共和黨能夠贏得南方。自內戰以來,民主黨牢牢控制著南方,可以說兩黨制并不適用于這一地區。但其代價是,民主黨必須支持南方事實上存在的種族隔離體制。黑人民權運動興起之后,民主黨逐漸轉向支持黑人的立場,這就開罪了南方白人,隨即導致現代美國政治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政治重組。
從戈特華德開始,尋求共和黨總統提名的競選人都給自己貼上保守主義標簽。當然,他們在選舉期間的言論與上臺后的表現并不總是一致的。1968年,尼克松以保守主義者所偏愛的議題(強化法律和秩序以及加強國家防御)上臺。然而,就任后尼克松的諸多施政方針卻令保守主義者深感失望。經歷水門丑聞和卡特民主黨政府的插曲,保守主義者在1980年再度拿下白宮,里根成為共和黨保守主義的象征。里根當選是一系列美國社會結構性變遷的結果,但其本人作為一個演說家的政治技巧也至關重要,他成功地將保守主義信息傳遞給大眾。但尼克松模式再一次重演,保守主義所仰仗的大英雄里根以及其后的兩個布什政府未能遏制大政府的發展,相反,他們在教育、福利、醫療等領域,推廣了一系列保守主義版本的社會項目。
三根支柱維持著保守主義的核心:最小化的中央政府;自由市場;傳統的道德價值。但如何將這些愿景轉化為實際的施政綱領?只有經由激烈的黨內斗爭才能見出分曉。而在那些代表選民的國會政治家、在任官員以及草根活動家之間,也存在持續的緊張。這當然是任何一個有組織、有教義的運動所共同面臨的困境。自1930年代,美國保守主義逐漸成為一個自覺的知識和政治運動,在其意識形態原則和草根民粹主義之間,始終存在著張力,意識形態的純正性、贏得選舉以及統治之間,也并非總能協調一致。
以上描述聚焦于政治機器運作的保守主義發展史,占據舞臺的主角是數代保守主義運動的領導人和政治家、右翼知識分子和理論家以及大量行跡更接近宣傳家的人物。如果把視野延展開來,還可以更好地理解保守主義運動。例如,1960年代之后美國反動的“文化戰爭”給保守主義以絕佳機會,去代表那些在社會和文化議題上持保守立場的民眾,哪怕其經濟上明顯是自由市場原則的犧牲者。
克里奇勞認為,現代美國保守主義有兩點特征:第一,共和黨右派成功利用戰后陽光地帶的人口變遷;第二,原民主黨陣營內帶有種族主義情緒的白人離棄了民主黨(在其支持黑人的民權事業之后)。其中第一點尤其值得注意。戰后陽光地帶人口的增長,與世界大戰期間以及冷戰早期階段的軍事工業復合體的發展直接相關,軍備大規模擴展以及戰爭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了一個高薪的藍領部門,一個白人白領部門也大幅度地擴展起來。他們構成了戰后郊區人口增長的基礎,陽光地帶內保守主義的社會和政治價值觀占據優勢。
產業和人口的重構導致重大政治變化,陽光地帶的軍事工業很快就對東北部的傳統霸權發起了挑戰。長久以來,東北部都是美國統治階級的中心。最終,軍事工業新富與一些“老錢”精英達成妥協。新的政治共識出現了,其意識形態表征就是保守主義?;蛟S可以大膽地說,諸如德州石油、梅隆銀行家族實際上就是戰后美國保守主義背后的真實力量。試舉一例,威廉·巴克萊1950年代創辦的《國家評論》堪稱早期保守主義運動的知識標桿。但在長時間內,雜志的經營一直虧損,直至最后被其家族的石油財富和其他捐贈者買下。保守主義崛起的背后推動力,還有一批慈善家及其資助的思想庫。例如,聲名顯赫的美國企業研究所就屬于這一脈絡,堪稱保守主義運動在經濟學的大本營,其主席也是通用電氣的首席執行官。而眾所周知,通用電氣與軍事工業復合體有著最為親密的關系。
保守主義贏得了一個目標,軍事預算的無止境升級以及美國海外軍事存在的永久擴展。但盤點每一個其他領域,結果都令人失望。遏制福利國家?事實是大政府現在更大,而且仍在擴展。財政克制?美國公共債務達到了史上最高。社會保守主義和傳統價值觀?美國在文化上更加左傾,更具文化多樣性。考慮到保守主義者在擴展軍事開支以及海外軍事干預上顯著成功,以及他們在其他領域的顯著失敗,人們或許可以結論說:前者才是真正要緊的,而構成保守主義運動基礎并貢獻選票的那些保守主義信眾,不過是“有用的炮灰”(借用一句列寧的話)。? (文/程東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