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手記
自古以來中國就不是一個階級分化和對抗特別激烈的國家。即使是到了20世紀,以階級來動員民眾、并為自己命名的中國革命究竟在多大程度是階級之間的戰(zhàn)爭,也頗值得商榷。即便是在1949年后,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時代精神籠罩下,實際上也并沒有出現(xiàn)多少真正的可以視為階級之間的斗爭的情景——許多社會沖突,乃至“文革”,其實大多是以階級話語的面貌出現(xiàn)的其他社會矛盾的表現(xiàn)。
但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jīng)濟的高速增長,中國社會的階層分化開始出現(xiàn)。經(jīng)過20多年的積累沉淀,這種分化呈現(xiàn)出穩(wěn)定乃至凝固的趨勢。雖然中國社會的流動性還是遠遠高于其他國家,但階層之間的壁壘已經(jīng)切實地刺激著新一代人群的心靈。由此,階層分化成為中國社會一個真實的、重要的特征,其對于未來中國的重大意義自然不言而喻;這種變化也使得我們從這個視角來認識中國和探討其未來成為必須。
當代中國社會的階層,首先表現(xiàn)為官民、貧富之間的疏離對峙,但絕不僅僅限于此。在城鄉(xiāng)之間、企業(yè)家與工人之間、在高富帥與窮矮丑之間、乃至在某些地域的本地人與外地人之間,我們都能發(fā)現(xiàn)斷裂。一些階層正在興起,而另一些階層正在沒落;一些階層繼承了舊有階層的職業(yè)與身份,但卻擁有完全不同的觀念和認同,比如新生代農(nóng)民工之于國營工人,比如紅二代之于官二代。
中國社會的階層分化是在劇烈流動之中萌芽生成的,其面貌必然非常復雜斑駁。這些階層相互之間的關系也呈現(xiàn)出多種多樣的可能,其前景也并非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所描述的那種單一刻板的景象。因為,對于階層而言,社會經(jīng)濟身份僅僅是其生成的基礎,而其真正的靈魂在于階層意識的形成和塑造。
階層的分化與階層意識的形成,正在逐漸與中國社會原有的思想和政治領域的分裂結合,這種結合的類型和其最終的定型,將決定著中國社會未來的基本底色——對于未來中國而言,主流的階層是哪些,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何,將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與歷史上那些用階級話語來掩蓋真實社會矛盾的時代完全不同。
《文化縱橫》編輯部
2012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