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政治學家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一書中指出,美國正在經歷政治衰敗。三權分立的憲法體系、兩極分化的黨派斗爭和財力雄厚、不斷崛起的利益集團,共同構成了“否決政治”。值此2016美國大選之際,福山在《外交事務》第4期上再度發聲,認為當前的政治無序狀況正在進一步證實其判斷。

特朗普和桑德斯攪亂了共和黨與民主黨的安排,造成了黨內的嚴重分歧。二者贏得的民間支持,實際上意味著相當多的選民都開始轉向激進的民粹主義,反抗兩黨既往的建制努力,希望由此對美國社會政策進行徹底洗牌。美國民主終于開始回應關系到更普遍民眾利益的不平等擴大化和經濟停滯問題。“社會階級”壓倒了種族、民族、性別等問題,重新回到了政治議程的中心位置。

美國不平等問題日愈嚴重,來自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不同陣營的部分學者在這個問題上達成了高度一致。極少數人獲取社會財富的能力越來越強,而工人階級的相對收入卻在持續下降,其中擁有高中或以下學歷的白人損失最為慘重。與經濟貧困的詛咒相伴隨的,是犯罪、毒品、酒精、自殺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此種日益慘淡的現狀構成了民粹主義的社會基礎。

福山認為,問題的根本在于美國代議制中的兩黨都未能有效地為那些走下坡路的群體提供幫助。近幾十年來共和黨精英所提倡的親市場政策讓工人階級不得不面對更殘酷的技術和全球競爭,削減了新政時期遺留的各種保護救濟和社會福利,對工人階級的收入造成了巨大壓力。民主黨一直自稱普通人的守護者,但實際上卻將身份政治視為核心價值。通過動員特定人群贏得選戰,同時也徹底失去的了羅斯福新政聯盟的基石——白人工人階級。特朗普之所以吸引了那么多選民,原因與桑德斯大同小異:二人都積極回應了工人階級票倉明確希望見到的經濟民族主義。然而其中的邏輯幾乎找不到任何經濟學的理論支持,甚至可以說是極其荒謬的。特朗普找準了美國社會真正的問題,但是美國需要的是能讓政府真正有效的體制改革者,而不是煽動人心、蔑視建制的人。

對社會平等問題而言,比民族主義的經濟改革更可行的是轉變移民政策上的立場,改變貿易和投資的現狀,以及重建美國的基礎設施。但無論要完成哪個目標,都會碰到同一個難題,即美國政治體系常規的功能失調。否決權可以讓稅務改革抑或是基建投資都無法繼續。美國的體系讓分工分明的利益團體能夠為了自己的利益,過于輕松地阻攔立法,或者抵制新的提案。所以改良政治體系、削弱否決權以及精簡政策決定流程,也必須被提到改革的議事日程中。

在福山看來,政治衰敗孕育了復興的可能。特朗普和桑德斯的意外崛起也許預示著一個大的機會。特朗普與共和黨正統派決裂了,自里根時代以來成為主流的共和黨正統派強調低稅收和低福利,使得公司獲得遠比員工高的利潤。桑德斯跟特朗普一樣,抓住了左派對這種不公的憤怒。民主政治中選民沒有義務總要做出明智的選擇,尤其是當下全球化讓政治選擇變得異常復雜。然而精英也沒有一直選對,而且他們對主流選擇的否定也經常混淆了自己的階級位置。民眾運動本質上不好也不壞。民眾運動能產生偉大的結果,也能帶來災難。美國的政治體系事實上已陷入嚴重的衰敗。除非憤怒的群眾能選出正確的領導人來制定正確的政策,否則這一問題無法解決。改變,仍為時未晚。(文/李誠予)

《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201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