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剛

2008年全民參與汶川地震救災捐款引發了中國人的慈善“井噴”現象。而在這之后,富人慈善進入了持續發展的新階段。不但有陳光標、曹德旺、陳樹發屢屢的大額捐贈之舉,而且更多的企業家和財富人士開始建立自己的基金會,全國主要以財富人士發起的非公募基金會2010年預計將達到1000家,大有和官辦為主體的公募基金會數目相當的趨勢。當媒體正刻意地凸顯巴比晚宴困局的時候,事實上,慈善界自身卻已經掀起富人慈善的風潮。雖然全民慈善的主張也同樣風生水起,但是著名慈善界人士,前民政部慈善司司長王振耀從原來的平民慈善的積極主張者轉為今年有意強調富人慈善,不能不說是這種潮流的典型反應。2010年中國首屆慈善百人會,更是確定了支持富人慈善的基調。

中國的富人為什么開始熱衷慈善?這顯然不能片面從西方社會所謂“財富原罪救贖”的觀念出發來理解,事實上,中國富人的慈善動因豐富而多元,這也正應和著中國企業家群體歷史上形成的多元價值。因此我們的分析更應該基于實際的范例來理解財富人士多樣化的慈善動機及其在他們的慈善實踐背后的文化動力。

鄉土慈善的傳統

對于許多財富人士,尤其是類似廣東、江浙一帶的中小企業主,他們的慈善動因和中國的慈善文化傳統緊密相連,那就是通過“積德行善來求得生意或者生活上的福報”。中國的許多財富人士并未忘記好人好報這一古訓,因此,在財富積累之后,他們常常要對自己的家族、朋友,社區里的鄉親、鄰居和宗教廟宇等捐款資助,以求福報,同時對社區里的公共設施建設和公共文化活動,也常常出手支持,希望以此獲得熟人社會的支持。這種基于熟人關系的鄉土慈善傳統相當普遍。甚至可以說是中國富人慈善最經常的方式。

隨著受媒體的影響加深以及個人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這類社區慈善行為也可能會擴展到一些遠離自己社區,甚至完全陌生的災難發生地區和貧困地區,但是慈善行為模式仍然是相似的,比如中國首善陳光標就喜歡直接將紅包發到他所資助的社區每一個受助人手上,其做法仍然類似于他對自己社區的支持方式。傳媒的作用,可以讓這些陌生之地對富人產生親近感,甚至會有將受助者當作自己模擬血親的體驗。可以說這種災難或者貧困捐助恰是鄉土慈善傳統的現代投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類慈善行為雖然大量存在,卻很難被統計進民政部的數據,于是中國富人慈善捐助所占GDP的比例在中華慈善總會的統計中似乎要遠遠小于美國。其實美國的富人慈善大量是依賴可以統計的120萬家免稅慈善基金組織來進行,但是中國,大量富人的慈善行為并不經過國內官辦的100多家慈善募捐機構。因此只占GDP0.1%的數據顯然是低估了中國民間慈善的資金規模。這類“隱性慈善”同樣也被頗有傳媒影響力的《企業公民藍皮書:中國企業公民報告(2009)》所忽略。它的調查指出99%的企業沒有履行慈善業務,但是正如虞志秋的研究所指出,中國的民營企業存在大量的“隱性”慈善捐贈行為,大量的直接捐贈因為沒有能夠統計而被忽略。這些隱性捐贈包括修橋建路,修建宗祠、寺廟,老人協會的助老經費等。(虞志秋:《對于民營企業“隱性”慈善捐贈現象的分析》,《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10年)

當我們討論中國富人慈善的動因時,這種“做善事求福報”的鄉土慈善傳統值得我們首先加以重視。

慈善的利益動因

基于工具理性的現代慈善同樣成為中國富人進行慈善行為的動力。這里主要兩個方面的動因,一是慈善消費主義,二是作為企業戰略的慈善。

慈善消費主義是筆者觀察到的第二種富人慈善動因。隨著財富的增長,如何消費財富成了很多富人頭疼的問題。滿足感官享樂欲望的消費在一定時期的膨脹之后很快讓財富人士感到厭倦,并且在意識到這種消費如果過度,會給自己帶來身體健康、家庭關系以及社會聲望上潛在的破壞和危害以后,他們開始尋找新的消費方式。一種追求健康快樂、環境友好以及文化品位提升的消費觀在富人群體中興起,慈善正是在這樣一種新的消費主義中成為富人重要的消費方式。對他們來說,慈善捐助和志愿服務可以讓自己體驗感動,舒緩心情,獲得尊重,建立友誼,因此看到慈善行為帶來的這么多益處,他們會在自己用于消費的財富中調整支出比例,力圖在慈善消費中,得到從其他消費行為中很難得到的精神上的快樂。例如著名的國際中產階級慈善團隊——獅子會在中國的興起,正回應了這種慈善消費主義的興起。富人在參與這個團體的慈善活動,通過出錢、出力、出心和出席會議,來體驗付出,享受感恩,建立朋友支持網絡,通過慈善消費,收獲自己生活中的不一樣的快樂。

與此相對應的,將慈善作為生產經營活動的一部分以謀求更高利潤是富人現代慈善的另一種重要動因。很多富人在現代企業的運營過程中,逐漸將慈善納入自身的市場營銷體制之中。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中國企業家將做慈善視為建立地方政府信任以謀求獲取投資方便的重要策略。同時也有企業家力圖通過慈善來合法避稅甚至洗錢。但是在最近的五年間,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家將慈善視為自身企業發展戰略的一部分。不但一些外資企業將慈善作為公共事務部門的重要投資導向,而且很多企業家都力圖通過慈善來樹立企業品牌,培訓員工團隊,建設社區關系。慈善被看作是企業家實現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部分。

慈善的公民理念

但是,除了以上兩類動因外,我們還需要意識到中國的企業家之中仍然存在著一批具有社會關懷的財富人士。他們在專門從事財富積累之前,或者是作為學者從事知識生產,或者是作為官員參與政府的改革事業,之后由于各種政治和社會原因,他們迫不得已下了海,一不小心發了財。但是,在他們進行財富積累的過程中,各種各樣的社會關懷仍然埋藏在自己心中。他們仍然關注社會問題,也關注中國的進一步改革開放。因此,建設社會,將社會作為第三部門,形成對政府和市場的制衡成為他們的主張。公益慈善正是他們認為的建設社會的基礎,他們希望現代公益組織成為公民社會的微觀基礎,進而推動眾多民生和社會發展問題的解決,緩和社會緊張狀態,改變社會治理格局。我們可以把這類慈善稱之為公民理念或者公民社會理念的動因。這是一類由中國特定的歷史脈絡所形成的具有公共知識分子情結的財富人士,這種富人慈善直接指向公民社會的形成。例如在由阿拉善協會發端而成的北京企業家基金會周圍,就集合著很多這樣的帶有公民社會愿景的財富人士。他們致力于通過所捐資金,培養和資助中國環保NGO的發展,同時以推動社區自治的方式來力圖解決荒漠化乃至更多的環境議題。他們的思路已經不僅僅是“以慈善換窮人與富人之間的和平”,而是有意識地“以慈善建設社會”。

可以看到,財富人士的慈善動因其實非常復雜,許多財富人士的慈善動因其實是以上三類文化動力交互作用而成。雖然,以上所做的類型學分析未必能夠全面涵蓋富人慈善。但是我們從中可以窺探到,不管動機如何,富人慈善已經成為富人們一種重要的生活方式。富人慈善雖然備受爭議,但是隨著基金會條例頒布帶來的相對寬松的環境,相信富人慈善會越來越成為潮流和時尚。

非公募基金會的困境和出路

雖然存在各類社區慈善行為,但是為了謀求更清晰的產權關系和更獨立的合法性,成立非公募基金會,并以基金會的方式實施慈善行為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富人采取的方式。相信在未來的十年間,在非公募基金會領域內將逐漸產生企業基金會、家族基金會、社區基金會等多種類型的基金會來滿足捐款者各種各樣的需求。同時通過基金會,富人開始和專門從事公益的服務組織和機構發生關聯。需要注意到,當非公募基金會以獨立法人的方式運作社會事務的時候,它具備了更大的公共性。它的專業化、公信力和社會責任得到公眾的廣泛關注。在這方面,富人慈善受到比較多的批評和挑戰。

首先,很多這類基金會缺乏專業的項目經理來處理慈善公益資金。有很多項目經理從未真正去過社區做過公益,甚至在做這一行之前連公益是什么都不知道,因此自然難以和民間公益組織有效溝通。很多基金會把公益資助和企業經營看得沒有差別,常常習慣性地把自己看作老板,把民間公益組織看作下級。而更糟糕的是,不僅僅是項目經理,那些基金會的領導人,常常也缺乏對民間公益組織的認識,甚至不屑于和民間公益組織打交道。于是,很多基金會存在著不負責任的承諾,混亂的審批以及善款交付的無厘頭拖延。富人沒有把精力投入如何有效地使用善款,反而更多地是周旋于各種會議、慶典乃至于媒體。

此外,當下的許多非公募基金會,無論是它的內部治理,還是信息公開程度都相當低下,有很多基金會只有形式上的治理結構,實質上還是企業老板一人說了算,談不上什么獨立。大量的基金會從未做過基本層面的信息公開,公信力嚴重不足。

更令人憂慮的是,一些基金會和慈善家認為,根本不需要專業的公益組織,直接是拿著現金放到受助人手上,對他們來說,這就是他們最直接的愛心表達。但是,稍微有點公益常識的人都知道,這種對弱勢者的慈善,不但很難改變他們的命運,反而會進一步加劇社會的不平等,這樣的不平等將不僅僅是物質上,而且還是心理上的。嚴重一點說,這樣的慈善是一種更難以抗拒的暴力。每多一位這樣的慈善家,弱勢者其實更多得到的是一種長遠的傷害。

富人需要意識到自身慈善的潛在風險。其實慈善在世界的發展已經有一百多年,慈善逐漸形成了一個成熟的價值鏈條。而富人慈善應該融入到整個公益的價值鏈中去。公益價值鏈在服務群體和捐助人之間其實有著各自分工的不同的組織,在這條現代慈善的價值鏈上,有直接在社區中服務的公益組織,也有專業化的基金會以及提供知識和策略的公益支持機構。富人慈善需要意識到他們的捐贈行為只是慈善價值鏈中的一環。如果要具有專業化和公信力,它就需要和專業的NGO服務結合起來,通過有效的項目運作和評估,才能保證善事能夠做好,也才可能對受助群體產生可持續的正面影響。最近著名的例子是富人曹德旺,在以前慈善行為他都是親力親為,因為他對善款的去向總是不清楚,但是親力親為讓自己疲憊不堪。這一次他向中國扶貧基金會捐款2億,協助解決西南干旱的救濟問題。曹在委托中國扶貧基金會的同時,也附以相關的賠償條件和降低管理成本的要求,基金會則相應調整自身的工作效率。通過和基金會的合作,慈善的影響力擴及五省。顯然這樣的合作給富人慈善更加規范的方向。

富人慈善的局限

富人慈善雖然日趨流行,但是也需要清醒地意識到,富人慈善的局限也非常明顯,如果慈善事業完全是富人來把握,那么已經主導經濟領域的資本價值觀就會在公益慈善領域又起到支配性的影響,效率、成本、財富為標準的等級體系會成為公益領域的主導性價值觀,這就使得平等、愛、參與、團結等慈善領域本來所倡導的價值觀被逐漸邊緣化甚至消失。今天這種苗頭已經出現,值得整個社會警覺。

此外如果單純只是強調富人慈善,那么社會的貧富對立并不見得會弱化,因為慈善將會被看作只是富人參與的事,而廣大的平民則會被排斥在外,他們和社會的脫離會進一步加劇,而同時弱勢群體如果只是受幫助的對象,那么他們就在產生依賴的同時,也會進一步加劇對貧富對立的體驗。如果慈善方式處理不當,體現不到對受助者的尊重,那么這種慈善行為或許會進一步加劇社會的不滿和仇恨。據媒體報道,湖北一些受助的貧困大學生不對富人的資助表達感恩,引發富人不滿,媒體在譴責這些受助者的時候卻忘記,人們回避單純慈善所形成的地位不平等其實是正常的人性。富人慈善需要意識到這一點,他們的捐助不是單純的奉獻,他們其實從中也獲得很多:良心的實現、聲望以及感動。因此他們也應該有一份感恩的心情。

正因為此,在鼓勵富人慈善的同時,我們也應該鼓勵全民慈善,慈善不是富人的專利,慈善心是每一個個體都能夠有的自發的選擇,從某種意義上,這種個人的慈善心積聚起來,就會逐步形成公民對于公益的集體參與,也只有這樣,社會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聲音和力量,能夠和政府和市場形成相互制衡和促進的第三部門。這種強大的第三部門,應該是無論富人還是窮人都希望看到的。它的形成才能從制度上推動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