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我們這個社會中形形色色的背信、欺詐、冷漠與荒謬,大多數人都不免發出“人心不古”的哀嘆,繼而憧憬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純樸人心,甚至民國時代的文人雅韻或壯士一諾。然而,回歸現實之后,我們卻仍然汲汲于生存借口,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新一輪的貓鼠游戲中。

事實上,“人心不古”并不一定是迂腐的鄉愁,從某種意義上說,它以一種綿軟無力的托詞,揭示出一個堅硬的事實:信任危機折射出的,乃是一個龐大古老社會的現代轉型之路。正如鄭永年和黃彥杰所指出的,盡管古代中國也是一個缺乏信任的國度,但在現代轉型過程中,伴隨著社會基本結構的劇烈改變,我們的信任危機前所未有地深化,成為體制性與結構性的問題。經歷了三十年的經濟改革,國家化和市場化齊頭并進,卻成為國家與社會之間信任危機的根源之一。

當然,無法否認的是,在連年的戰爭和政治運動之后,三十年經濟改革造就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繁榮。也正是在這種意義上,秋風充滿歷史感地指出,今日中國面臨的處境類似于漢武帝時代:物質主義刺激下的商業極其繁榮,但由于信任的缺失,導致社會充滿緊張與沖突。或許進一步而言,這是周制與秦制為代表的兩種信任傳統,在神魔之戰后開啟新世界的入口所在。在繁榮與混亂并存的漢武帝時代,誕生了如董仲舒一般貢獻了完整體系和核心論點的思想巨人,為曾經導致人際信任關系崩潰的秦制畫上了休止符。無論后世如何評價“獨尊儒術”與“外儒內法”,至少歷史證明,經濟復興之后將有可能迎來一場價值與信任的復興。

然而,這種復興不是自然而然出現的,一味消極地等待,只會讓我們淪入犬儒主義的逆來順受之中。真正有生命力的“自生自發秩序”,同樣建立在創造、建設甚至是犧牲的基礎之上。我們曾經嘗試過大規模的疾風暴雨般的“不破不立”,投放過震撼靈魂深處的“精神原子彈”,卻收事倍功半之效,甚至今天還被它的后遺癥糾纏無已。那么,重建信任的可能路徑究竟在哪里?

或許正是在這一意義上,看上去并不起眼的淘寶網信用體系,為我們揭示了一種真正可持續的路徑與制度模式。在這個龐大的網絡交易世界里,沒有一呼百應的商界領袖,只有如你我一般的平凡小店主,他們利用規則,他們趨利避害,但是良好的制度設計阻遏了他們見利忘義。盡管“無商不奸”的蔑稱已經成為我們的口頭語,但新時代的信任重建,或許正是從我們最意想不到的這片土壤中生長起來的。

同樣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的,還有一個平行的外部參照系——臺灣。同樣經歷了激烈的反傳統運動,甚至更有五十年異族統治和慘烈的“二二八事件”,臺灣社會的信任感仍然得以成功重建。劉兆隆以平和的視角,為我們展示了臺灣如何通過市民社會的發育,彌合信任的空隙,最終實現權力與社會的良性互動。

無論是穿越幽暗的歷史隧道,還是重溫半世紀家國悲歡,抑或在熙攘之間探微知著,我們期待,一個克服危機而重生的信任社會,是我們般配享有的,而且是能夠享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