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有出版物把中國描述為美國的對手,即便它們并未把中國當作徹頭徹尾的敵國。《新聞周刊》近期發表的一篇文章《與中國的貿易戰正在成形》中就流露出這種意識。Robert D. Kaplan 10月份新出版的著作《季風:印度洋與美國強權的未來》則敦促美國在這些海域中擴張權力。即便頭腦清醒的《經濟學人》雜志也發出警告,認為“到2030年,中國經濟可能躍升至19世紀70年代的英國或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那種地位”。

《經濟學人》的這篇報道借鑒了一本名為《遮天蔽日:在中國經濟占據主導地位的陰影下生活》這本新書的看法,該書認為中國經濟的勢頭將“蓋過”美國,而美國已無法扭轉此一情形。然而,許多預測都將注意力集中于經濟的總體規模,相比人均收入,總體規模是否真是重要的數字?

鑒于中國人口比美國大四倍,即便中國經濟繼續朝向邁進,其人均收入仍將落后美國至少一代人。據世界銀行統計,中國2010年的人均收入僅為4260美元,而美國則是47240美元,中國在該排行榜上位列在厄瓜多爾和阿爾及利亞之后。廣泛的人均收入差距預計會在中國未來幾十年中持續下去,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所預測,美國2050年時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仍將是彼時中國的近三倍。

有人可能會認為經濟的總體規模是與一國實力相關的特征,因為它揭示了一國的國際影響及軍事建設能力。然而,在中國的實例中,人均收入卻具有特殊的意義。中國統治者把其合法性建立在給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基礎之上,而遠離了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愿景。中國總理溫家寶在2010年夏季達沃斯論壇所發表的講話中,把不斷擴大的城鄉收入差距確定為特別嚴重的問題并誓言要改革不公平的制度。而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亦發出過類似的關切,透露過確保“社會和諧”的決心。他在2011年聯合國大會上表示,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經濟基礎薄弱,在發展方面嚴重失衡和缺乏協調。中國需要做出持久性和艱苦的努力,以實現其發展目標。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王民大使則指出,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一百多個國家都要低。

人們可能會說,這些對社會平等的關注僅僅是政治話語。的確,一些中國批評家表示,這些作為是中國想要欺騙西方,從而掩蓋其軍事建設的一部分圖謀。然而,人們也應該注意到中國政府對那些事項的關切也是足夠真實的。

因此,至少在未來幾十年中,中國政府將繼續專注于財富的增長,因為它必須使四倍于美國的人口滿意其作為。此外,中國還面臨著嚴重的人口與環境挑戰。因此,人們無需就擔心,中國經濟增長會帶來怎樣的霸權這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