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亞戰略格局演變中,2012年已儼然成為一個意義重大的時刻。

東亞眾多國家的領導層將在該年出現更替,以1月份及3月份進行中國臺灣地區、俄羅斯“總統大選”為始,隨后則是美國和韓國的總統選舉,而北京計劃于秋天進行十八大換屆。此外,還有朝鮮并未排入日程及局部規劃的領導層過渡,日本也永遠存在著換黨執政的可能性。東亞的這些選舉及領導層挑選過程并不會主要取決于外交和安全政策。相反,關鍵性的國內議題——就業、稅收和政府開支、環境議題以及社會福利項目——幾乎在每個國家都占據支配地位。這些選舉將具有重大意義,因為2012年就職或掌權的領導人所做出的選擇,將在東亞各個重要國家之間的權力關系變幻莫測之際,形塑它們之間的政治聯系。未來數年所作的決策有可能為一個世代、甚至更多世代決定東亞的穩定局勢。

自奧巴馬上任伊始,美國就一直試圖建構一種戰略以強化其在東亞多個領域中的長遠角色。就安全領域而言,該戰略包括對于日本、韓國、澳大利亞這些歷史盟友重要性的再次確認,也面臨迫在眉睫的預算削減時,使軍事基地安排變得多樣化,如何尋求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存在,發展一種財政上可持續的長期戰略。在政治層面,這種戰略包括維持傳統的,及其他重要的雙邊關系(包括與新加坡、越南、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及印度),以及在緬甸政治改革的基礎上,為更多雙邊接觸提供前景。在經濟領域,奧巴馬政府的行動包括批準美韓自由貿易協定,加速談判以擴展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以及重振亞太經合組織。

中國一直試圖強調其國際戰略集中在自己穩定與和諧的國家發展上,通過贊成在南海問題上進行多邊接觸、以及努力修復與日本及韓國的緊張關系這些作為,北京一直試圖平息國際間關于其攻擊性外交戰略的論調。更重要的是,中國繼續對與美國開展建設性的、非對抗性關系的重要性加以強調。即便如此,在策略層面,中美雙方卻越來越想要在重要議題上挑戰對方的行為,所涉領域從貿易到宏觀經濟政策到海洋活動到環境、網絡活動及政治權利及人權,不一而足。

選舉年往往會為雙邊關系平添緊張,沒有理由認為這些挑戰在2013年到來之時就會憑空消失。相反,中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和軍事影響力,加上中國自身的經濟增長,其國內強大的民族主義聲音有可能變大。美中的緊張關系并不會消失,反而有可能升高至導致一場嚴重危機的地步。同樣,美國持續存在的失業問題挑戰,加上知識產權竊取及網絡入侵這些爭議事件,更不必提中國軍隊技術精良水平日益增長等因素,使得關于中國的焦慮仍會位于美國國內辯論的最前沿。

雙方不斷累積的不滿來源在于,許多人越來越不把這些爭端視作一般國家出于國家利益而進行的、不可避免的競爭,反而把其看作兩國之間潛在敵意的一種跡象。危險在于,雙方都將開始以這種長期敵對關系的假設為重心來布置各自的大戰略。假如沒有一種更為積極及成功的努力去管理這種結構性緊張的話,其風險將在來年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