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2008年9月,《文化縱橫》雜志第一期試刊號出版。9月15日,在上海社科聯的協助下,文化縱橫雜志社在上海科學會堂舉辦了“《文化縱橫》創刊暨時代變遷與價值重建”座談會。在滬各院校多個學科領域的近20位學者應邀參加了會議,對《文化縱橫》的創刊給予了高度關注。雖然此次討論話題針對的對象為《文化縱橫》,但也涉及到當前文化討論中的一些重要議題,為此,本刊編輯部將此次會議紀要加以整理,以饗讀者。
“問題”與“主義”
“問題”與“主義”已經是個老話題了。在《文化縱橫》的討論會上,這個命題被與會學者附加上不同意涵,展開了別有趣味的討論。
復旦大學哲學系張汝倫教授首先提出《文化縱橫》的基本定位應該是“多談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他反對當下的許多討論“先打出旗號”的談法,“希望《文化縱橫》能為討論中國問題提出一個新的規范,創造出一個好的范式”。對于從“問題”出發,與會學者大多表示贊同。上海師范大學哲學系的陳衛平教授也指出:“這個雜志要想能發揮作用,就不能從概念出發,還是應該從具體問題出發,從實證出發”。
從“問題”出發,引發了此次會議的一個重要方向:學者們非常強調這本雜志面臨的“文化建設”是要從“學院突圍”,要一改“90年代以來形成的文化討論局限在學院之內的風氣”。“從學院突圍”,并不只是把討論從學院擴展到社會那么簡單,它隱含著人們對“文化”的理解。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劉擎教授說,“不能從文化談文化”,這是因為“文化是生長的,實踐的,像維特根斯坦說‘是從新生活中長出來的’”,因此,他主張《文化縱橫》雜志一定“要借助非學院的力量,要重視年輕人”。
與此同時,在充分認識到從具體問題出發的重要性的基礎上,上海大學文學系的蔡翔卻對“回避主義,不談左右”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超越左右,說起來很容易”,但是如果執行得不好,是“很難找到一些真問題”的;同時,如果雜志自身的傾向性不明顯,也許會變得“曖昧不明”,喪失掉它本應該具備的銳氣。
公共問題與專業背景
針對文化討論的公共性、文化討論在知識界和大眾社會之間的關系,與會學者也發表了各自的見解。
華東師大哲學系高瑞泉教授希望《文化縱橫》一定要注意對公共問題的討論,可以成為專門針對社會大眾的文化雜志。華東師大社會學系的陳映芳教授也認為,就目前來說,更重要的是“大的公共討論平臺”,將社會問題置于公共平臺上,進行深入討論。上海社科院亞太所的周建明教授更加鮮明地指出,“文化的根本目的還是‘怎么活’的問題,對中國文化來說,就是13億中國人怎么活的問題。”因此,他認為現在非常需要討論當代“大眾社會”的問題,需要將大眾文化中呈現出的問題置于知識界的視野中。
對于如何討論公共問題,與會學者幾乎一致認為,公共問題的討論要立足于專業背景。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蕭功秦教授同意這本雜志定位在“從具體的問題出發”,但他也強調學者談公共問題,也要“從各自的專業出發,作學理的探索。”復旦大學政治學院洪濤教授也認為談論公共問題應該重視學理基礎,“談問題,一定需要一定的學理支持”。
蔡翔在談論從專業背景談公共問題時,比較多地涉及到對于文章風格的看法。他認為,大家強調“雜志在談公共問題的時候多考慮專業學術背景”,是因為這類文章確實是在為讀者“提供真正的知識”,是會留下來的“耐讀的文章”。與此同時,他也強調從專業背景出發的文章,一定要“寫的很明白”,而這,或許是現在許多學者最難做到的。
蔡翔的議論得到了許多年輕學者的認同。華東師大中文系羅崗教授認為,目前許多雜志、報刊都有著“文人化”的通病:即眾多社會問題都由一兩位知名文化學者來談。要避免這種“東拉西扯談文化”的習氣,需要將風格確定為作者從自身的專業背景出發寫的文章。劉擎則指出,從專業背景談文化也并不容易:“學院派可以使用‘學術黑話’來彌補文章的漏洞,但是要寫明白文章,就不是那么容易”。也因此,“有著扎實的學術背景但卻明白如話的文章”,是這本雜志最需要的文章。
中國未來發展道路中的文化建設
《文化縱橫》雜志試刊號所體現出的文化建設的思路,也得到與會學者的廣泛討論。羅崗敏銳地指出,《文化縱橫》雜志“是為中國未來的發展做文化上的準備”;張汝倫認為如果說此前的發展思路就是要“富”,那現在應該深入考慮“富起來之后的問題”,要深入考慮“如何建設中國的問題”;洪濤也認為,我們通常理解的大國都是個“經濟概念”,而忽略了文化也是“大國”的重要問題,如尼采所言,“一個真正的大國一定要在文化上立足”,他認為“《文化縱橫》雜志,一個縱,一個橫,一個是傳統和現代,一個是中國和世界,這兩個緯度都要好好總結和分析,也要在這個過程中確立中國的自我認同。”面對大家立足于經濟發展的樂觀態度談文化建設,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韋森教授卻不太同意。他認為,現在由于中國的經濟增長一直保持著高速度,上上下下形成了一種過于樂觀的認識,但在他看來,“只有在比較悲觀的情況下才能真正看到文化的問題和未來的發展”。
上海大學社會學系顧駿教授則從長遠目標來談文化建設。他認為,我們當前社會發展只把目標定在經濟發展上,這是不對的,文化建設是為中國的國家發展確立長久的目標,談文化建設其實就是不要只從功利的角度認識社會的發展。但他同時指出,雖然《文化縱橫》將自己定位于文化建設之上,但文化建設的思路,現在顯然還比較含混,體現在試刊號“世界的中國焦慮”這個封面選題上,就是當前的中國文化缺少自信。雖然“世界的中國焦慮”捕捉住了敏感的情緒,但這個話題的設置顯然是通過“鏡像”來認識自己。劉擎也認為“世界的中國焦慮”這樣一個選題,體現出當前在文化和價值觀的討論上,基本上還停留在“反應性”階段,停留在外界發生什么問題就作出什么反應的基礎上,而這種“反應性”的命題,也充分說明我們當前仍然沒有“文化自覺”的意識。
針對未來發展道路上的文化建設與文化自覺的問題,華東理工大學曹錦清教授指出,當下談文化,“與其把自信建筑在過去,不如建筑在未來”。他認為中國的這160年,是在“西方化”沖刷下的160年,這樣的歷史和現實,是我們無法回避的,也是不需要回避的。因此,文化建設,絕不只是從傳統的文化遺產中加以提煉,“中國的文化自信,只能建筑在西方文化引領下的現代化建設上,建筑在160年中國文化對于西方文化的應對之上”。現代的文化,因而必然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對于傳統文化,我們應該觀察、理解在這160年的應對過程中,哪些是在被西方文化沖擊、洗刷下沒有被洗刷掉的——這些經過沖擊洗刷的東西,才是中國文化有生命力的東西。中國文化已經經歷了160年廣泛的沖擊,那么,現在我們需要思考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哪些是到今天仍然有價值的東西?哪些是仍然有活力和生命力的東西?我們要理解這些有價值、有活力、有生命力的部分,并把其上升到一個理性的自覺層面進行思考,給民族的未來發展確立自信——一本雜志,如果能起到這樣的作用,功莫大焉。
與會學者名錄: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蔡翔、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曹錦清、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陳克艱、上海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陳衛平、華東師范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陳映芳,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高瑞泉、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顧駿、復旦大學政治學院教授洪濤、華東師大歷史系教授劉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羅崗、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韋森、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蕭功秦、上海財經大學教授尹協華、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張汝倫、上海社會科學院亞太所研究員周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