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綱

《論語》是歷史中國的重要符號,文化傳承的第一典籍。《論語》中記錄的孔子,則是影響中國最大的歷史人物。而沉隱于《論語》文本之后的文化秘密、情感秘密、符號承載的存在秘密,以及它將會展開和透露的理性深度秘密,還遠遠沒有被揭示出來。

《論語》因其豐富、悠久,它的信息符碼呈現(xiàn)出深海意象般的蒙昽、浩瀚,還有著很多不可知的意蘊在等待打撈。

與很多歷史人物比較,孔子是個樸素的老人,但不是一個簡單的老人。他身上沉淀了遠古的信息,并涵攝了未來的信息。他的樸素,表現(xiàn)為中華本位文化的定力,不可移易。沒有人能說清《論語》至為簡單的話語背后的深邃。那是東方這個民族在天道照臨下誕育并生發(fā)“公道─仁德”光明理念的文本淵藪、“精神─道德”價值維度的系泊之地,是本土的根源性和標志性文明。在萬邦林立的當代世界,孔子和他開創(chuàng)的儒學,是解決華夏身份識別危機的重要資源。伊塔洛·卡爾維諾在他那篇久負盛名的《為什么讀經(jīng)典》中討論意大利經(jīng)典時說:“經(jīng)典幫助我們理解我們是誰和我們到達的位置,進而表明意大利經(jīng)典對我們意大利人是不可或缺的……”《論語》也是這樣。它讓我們知道我們是誰,也令我們知道我們現(xiàn)在在哪里。《論語》令現(xiàn)代中國和中國文化淵源有自。離開《論語》,同樣流動著黃河長江的東方土地上,活動著的民族很有可能會是另一個面貌。

《論語》義理標舉大圣先賢的獨立精神、自由思想,可以概括為十大觀念,它們是:主公道,行仁德,守禮法,執(zhí)中庸,信天命,重倫常,講心性,倡教化,明義利,辨夷夏。

這十大觀念,已經(jīng)被昔賢今賢講述得很多了。一般倡導“心性”一派的儒學家更認為“仁德”是儒學的核心價值。但考察《論語》文本和現(xiàn)代文明,就會發(fā)現(xiàn),僅僅矚目于“心性”講述“仁德”,是遠遠不夠的?,F(xiàn)在可以看到,“仁德”與“公道”密切聯(lián)系,可以統(tǒng)稱為“公道─仁德”。十大觀念均生成于這一理念,而這個理念,既是人格修養(yǎng)的,也是學術(shù)思想的,更是政治實踐的。

《論語·堯曰》章中,孔子第一次提出了“公”的概念:

“敏則有功,公則悅?!?/p>

《論語·堯曰》章敘述堯、舜、禹、湯、周五代大義所在。這是一個“政治─倫理”主題。儒學是以在野的身份,書寫這一大義主題的。此處所論之“公”,即公平正義?!肮钡哪繕耸恰皭偂?。“悅”的主體是誰呢?應該是“民”,但按照本章一再對“天”和“上帝”的吁告,還應該包括“上帝”。所以“悅”的主體是“天、民”。孟子所謂“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說,就是要闡明:君子(包括君王公侯)的責任修養(yǎng),非僅關(guān)一身(“我”)之得失,更關(guān)乎“天、人”之際??鬃尤鍖W大義重點在“敬天”,尤在“得民”;“敬天”的目的是“得民”?!熬刺臁?,也可以理解為是為人間立法尋求合理性、合法性和正當性來源的努力。儒學的“天下”觀,其實是在“公道─仁德”理念統(tǒng)轄之下的“天下”觀。這樣理解《論語》大義,也便理解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禮運》)的道義擔當精神。用王夫之的話說就是:

“以天下論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盜逆之所可尸(執(zhí)掌,承擔),而抑(抑,疑當為亦)非一姓之私也。”(《讀通鑒論·敘論一》)

“天下有大公至正之是非焉,匹夫匹婦之與知,圣人莫能違也。”(《讀通鑒論·敘論二》)

《論語》論“禮義廉恥”之“四維”,論“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之“八德”,論“明智敬慎”,論“賢愚貴賤”,論“中庸”,論“德行”,論“天下”,其實無一不在論“公”論“仁”。整個儒學(君子儒,真儒,大儒)所討論的命題,綜合起來看,也是在討論“公道”與“仁德”。

《呂氏春秋·不二》說:“孔子貴仁?!薄妒印V澤》說:“孔子貴公?!倍叻謩e以“仁”和“公”指代孔子理念之核心,是意味深長的。這說明,《呂氏春秋》看到了孔子的“仁”,《尸子》則看到了孔子的“公”;其實,兩者看到的應該是同一個東西,也即“仁”與“公”的一體性。

歷代大儒,看到“仁”與“公”的價值關(guān)聯(lián)的,程頤為第一人。他用一種定義式的方式說:

“仁者,公也。”(參《河南程氏遺書》卷九)

又說:

“仁之道,要之只消道一公字。”(同上)

“公”是什么呢?程子認為“公”離不開“仁”,同時,它又是奠基于“正”的:“公以正為本?!保ā抖檀庋浴罚┻@是程子很重要的發(fā)現(xiàn)。一部“二程集”,矚目于“公道”者甚多。這是程子的光榮。

這樣,就可以發(fā)現(xiàn):《論語》之“公道”與“仁德”,是孔子儒學基本理念的一體之兩面。現(xiàn)代人講述經(jīng)典,應有現(xiàn)代精神的注入。這個方法可以概言為“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當“仁德”這個被反復講述的儒學“核心價值”,與“公道”的理念聯(lián)系建構(gòu)起來時,公平、正義之現(xiàn)代價值也便有了傳統(tǒng)來源。

一部《論語》,就在“公道─仁德”理念的政治展開、道德推演、倫理建構(gòu)中,有了光明的大格局。

“公”,以及與“公”一體之“仁”,是儒學最具前途的現(xiàn)代價值之一?!墩撜Z》諸觀念,“公”義觀念最重。先儒在野而論“公”,這是特別富含道義擔當精神的地方,值得今人重視。今天講述《論語》,須將“仁德”與“公道”并舉,不僅要從中發(fā)現(xiàn)道德價值,還要從中發(fā)現(xiàn)思想價值、政治價值。如此,才有希望更準確也更有意味地完成“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工作?,F(xiàn)代語境下重溫經(jīng)典,不唯理解經(jīng)典,還需要豐富經(jīng)典。傳統(tǒng)之所以恒有流變,那是因為需要不斷地回應當代問題。不斷地回應,不斷地回到經(jīng)典,經(jīng)典因此在講述中,被當代理念所疊加?!拔易⒘?jīng)”固然重要,“六經(jīng)注我”更重要。這是所有“原教旨變異”的基本緣由。今天講述或閱讀《論語》,應有如此識見。

體會《論語》中的“公道─仁德”理念,就容易理解何謂儒學之道義擔當。

《論語》(和更多傳統(tǒng)經(jīng)典文本一道)是型塑中國性格和民族性格的重要文本??鬃尤鍖W關(guān)注的是民族共同體間的共同問題。用美國漢學家赫伯特·芬格萊特的說法就是:

“毋庸置疑,孔子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以一種在中國前無古人的方式發(fā)現(xiàn)并教導我們:人的存在有一種精神─道德的維度?!保ā犊鬃樱杭捶捕ァ返谌隆度烁竦乃凇罚?/p>

這個“精神─道德”的維度,就是道義擔當。

道義擔當,是古今圣賢的存在姿態(tài)。這個姿態(tài)在道家那里看不到,在法家那里看不到,在中國,它是儒家人物的基本姿態(tài)。這一姿態(tài),源于天下觀念,源于“公道─仁德”理念。從孔孟以迄于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無不以道義擔當自我期許。在綿延的四維長廊中,他們構(gòu)筑起了“中國的脊梁”。

《論語》穿越時光,告訴古往今來所有的中國人:你要有道義擔當!

——君王公侯們要講道義!

——士大夫、讀書人要講道義!

——庶民要講道義!

這個民族共同體,無論經(jīng)歷怎樣的異族侵凌、內(nèi)部敗壞,經(jīng)歷怎樣的思想遮蔽、道德淪陷,只要還有一脈道義,還有追尋道義的托命之人在,還在講述“公道─仁德”理念,希望恒在。

以“公道─仁德”理念為核心價值的道義擔當,是《論語》這部經(jīng)典留給古往今來所有中國人至為珍貴的精神遺產(chǎn)。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