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文
在中國大陸,馬克思主義研究很長時間以來一直是一門“顯學”。無論是從馬克思主義的學科地位、研究領域的多樣化而言,還是從相關刊物和學術會議的數量、所出版著作和發表論文的數量以及這一領域的從業人數而言,馬克思主義研究近年來都呈穩定發展的態勢,這與其在西方和前蘇聯東歐地區的總體式微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但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水準究竟如何?這一研究與當代中國及其未來發展有多少相關性?它能夠適應發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時代任務嗎?這些問題不能不引起一切關心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前途與命運的人的嚴肅思考。
中國近年來馬克思主義研究的“西化”傾向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西學和西方社會思潮的大量引進,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也呈現出了較為明顯的“西化”傾向。在對馬恩列斯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研究中,西方的視角和價值偏好對中國該領域的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如對馬克思的人道主義改造、凸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差異、對列寧主義和斯大林主義的激進批判、對馬克思早期著作的文本學考訂和甄別等。在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特別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很多研究者把主要精力用來翻譯、介紹西方學者的著述、觀點、會議概況,“入乎其內”有余而“出乎其外”不足,基本上是在扮演“傳聲筒”的角色。即使在對毛澤東、鄧小平等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的研究中,很多西方人的觀點、研究方法也普遍流行。
在對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的研究中,西方資本主義的學科分類和實證科學研究框架已經從根本上主宰了中國學者的研究,于是有人特別強調馬克思的“哲學家”身份,而有人則把馬克思包裝成某一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馬克思經常被貼上“政治思想家”或“社會學家”的標簽。還有一些研究者強調研究馬克思主義要有“科學性”,特別要注意“價值中立”,把學術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和思想、理論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區分開來。而他們所理解的學術,就是細枝末節甚至繁文縟節。至于馬克思主義的應用研究,更是一個西方人文社會科學和意識形態大行其道的領域,而且越來越有喧賓奪主之勢。
“西化”模式的馬克思主義研究熱衷于區分學術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與思想、理論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絕不是要讓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而是要讓它們相互拆臺、兩軍對壘。他們是要用建立在西方標準上的“學術”去解構從中國的大地上生長出來的“理論”或“思想”的權威性。無論如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研究在他們那兒是要被歸入“學術性較差”的領域的。如果有人跨越自己原來的學術領域,從事這一研究,難免被他們居高臨下地加以“不夠學術”、“曲學阿世”之譏。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年來海內外關注的中國模式問題上,國內有一些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加入了反對談論中國模式的“大合唱”。他們對中國模式研究冷眼旁觀。他們認為,中國人還沒有資格談什么“中國模式”,因為在他們心目中,只有“西方模式”、只有西方現代化的“普世模式”。中國是特殊的,西方是普遍的,削弱中國人的自信心和自主性,就是在削弱中國人的“特殊性”,從而更快、更好地達到以西方為代表的“普遍性”,融入“世界文明主流”。
總之,馬克思主義研究在當代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在于很多研究者陷入了“西化”思維的泥淖,受西方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誤導,把中國變成了西方的“客體”,放棄了中國的自主性,對中國和中國人民喪失了必要的自信,缺乏真正的中國關懷,進而失去了把握和思考中國問題的能力。這種表現,從根本上背離了長期以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旨趣。
以解決中國問題為導向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曾經明言:“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程度,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并逐漸在中國的大地上生根、開花、結果,緣于馬克思主義能夠滿足中國當時的現實需要,即在學習西方中抵御西方列強的侵略,實現中華民族的救亡圖存和現代國家轉型。馬克思主義無疑是當時西方文明發展的頂峰和集大成者,用海德格爾的話來說,馬克思主義意味著西方形而上學的“完成”,而形而上學又是西方文明的核心和精華所在。要學習西方文明的基本精神,馬克思主義可以說是最佳選擇。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對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和內在機理的揭示,在中西文明交匯和沖撞的情勢下,為中國人提供了一種把握當時所處社會歷史階段的有說服力的“大歷史觀”,并指明了應對方向。更為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是立足于西方的“反西方”理論。它雖然產生于西方文明,但也具有超越西方文明的世界主義視野。在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時代,很多西方人把資本主義文明看作是“文明本身”,把資本主義所達到的市場經濟和自由民主體制看作是最終意義上的“政治解放”,并認為這意味著人類歷史的“完成”或“終結”。但馬克思主義卻宣稱,西方資本主義雖然為真正意義上的文明的到來準備了部分條件,但仍然處于人類歷史的“野蠻”階段,甚至是“史前史”階段,真正的、文明意義上的人類歷史還沒有開始,還有待于資本主義的揚棄和共產主義的實現。這一論說破除了資本主義永恒不滅的迷信,讓包括中國人在內的世界上一切受西方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勢力壓迫、剝削和奴役的人民看到了希望,鼓舞了他們的斗爭勇氣和革命熱情,具有巨大的啟蒙意義。
以李大釗、陳獨秀、瞿秋白、李達等為代表的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研究并傳播馬克思主義,絕非出于學院知識分子抽象的學術興趣,而是認為它能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面對西方列強的高壓態勢,他們對國家和民族具有強烈的關懷,對中國當時的問題有刻骨銘心的體認,并在苦苦思索解決這些問題的良策,他們選擇馬克思主義不是一時沖動或個人好惡所致,而是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思索,并比較了很多思想或“主義”后,所做出的合理決策。正因為如此,在五四時期關于“問題與主義”、關于“社會主義”、關于“馬克思主義與無政府主義”的三次論戰中,他們才能勢如破竹,基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立足于中國實際,有力地駁斥了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主張,初步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威信和影響力。
李大釗等人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傳播,不是把當時現成的馬克思主義照抄照搬到中國來,而是根據中國當時的情況和實際需要,有選擇地引進了馬克思主義的部分內容,特別是引進了蘇俄的馬克思主義,如階級斗爭學說、對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批判、國家與革命的思想等等。這說明中國的主體地位在馬克思主義一傳入中國時就得以確立了。
但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和發展的前20多年中,中國相對于馬克思主義的主體地位還是不穩固的,中國還只是馬克思主義這一“普遍真理”的應用對象,因此還不時有教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出現,其頂峰就是王明的主張:為中共的更加布爾什維克化而斗爭。而毛澤東在30年代末期倡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針對王明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主義理解。
毛澤東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其具體表述是:“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有的放矢”,以馬克思主義之“矢”,射中國革命之“的”,走出一條有中國自身特色的革命道路。表面上看來,毛澤東只是要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加以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只是馬克思主義如何在中國加以應用的問題。實際上,毛澤東是要打破西歐馬克思主義和蘇俄馬克思主義條條框框的束縛,從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現實狀況和需要出發,創造中國人自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他在紅軍初創時期就指出:“我們說馬克思主義是對的,決不是因為馬克思這個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為他的理論,在我們的實踐中,在我們的斗爭中,證明了是對的。我們的斗爭需要馬克思主義?!闭驗檫@樣,他才要批判那種“無的放矢”、“做奴隸做久了,在洋人面前直不起腰”的錯誤傾向,批判“言必稱希臘”和“言必稱蘇俄”的全盤西化論和全盤俄化論,并結合全黨智慧,創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奠定堅實基礎。
毛澤東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強烈的中國情懷,極大影響了當時的馬克思主義研究。郭沫若、艾思奇、李達、范文瀾、侯外廬等一批學貫中西的著名學者,都是在此精神感染下進行中國問題的研究的。他們對中國社會、歷史和文化的闡釋,不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簡單運用,而是結合二者,提出了新的理論范式,并且與毛澤東思想的進一步深化形成了良性互動的關系,因而成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中國建立前后,毛澤東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創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態度更為鮮明了。他明確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觀的實際的事物相聯系,如果沒有客觀存在的需要,如果不為人民群眾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東西,即使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也是不起作用的?!焙髞硭庾R到,在非西方國家建設社會主義,馬克思和列寧都沒有系統論述過,我們也不能完全依靠他們,而必須進行自己的探索和創造。就如他所說的那樣:“馬克思這些老祖宗的書,必須讀,他們的基本原理必須遵守,這是第一。但是,任何國家的共產黨,任何國家的思想界,都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產生自己的理論家,來為當前的政治服務,單靠老祖宗是不行的?!泵珴蓶|對馬克思也不是一味盲從的,對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的設想并不完全贊同,他曾說過:“幾千年以后看馬克思,就像現在看孔夫子。”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的這一態度,貫穿于他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全過程。
鄧小平在堅持和發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進一步弘揚了毛澤東的中國情懷和中國主體意識。他宣稱:“只有結合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才是我們所需要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他重提毛澤東在歷次整風運動中反復講過的話,認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80年代初,他對當時理論研究中的脫離實際傾向提出了批評:“有相當一部分理論工作者,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提出的種種重大的理論問題缺乏興趣,不愿意對現實問題進行調查和研究,表示要同現實保持距離,免得犯錯誤,或者認為沒有學術價值?!彼恢睆娬{,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實事求是?!皩W馬列要精,要管用的。”“馬克思主義是很樸實的東西,很樸實的道理?!薄拔覀兏母镩_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币虼怂鲝堃岢珜嵤虑笫牵灰岢颈?,要按照實踐的發展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前進,否則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就成了一句空話?!敖^不能要求馬克思為解決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幾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列寧同樣也不能承擔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的任務。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痹谶@方面,鄧小平確實表現出了他基于中國情懷開創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新境界的理論勇氣。
推動基于中國關懷的馬克思主義研究
毛澤東和鄧小平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定位和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期待,呼喚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破除各種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特別是要破除“西化”的不良傾向,體現應有的中國關懷,在當代中國的大地上推動馬克思主義進一步中國化。
當代中國是一個巨大而復雜的政治—經濟—文明復合體,各種因素紛然雜陳,她既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國家的延續,是承繼中華文明之血脈和傳統的“舊邦”,又是中國共產黨人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為爭取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和復興所創立的政黨—國家,是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新生兒”,還是自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不斷遭遇西方、學習西方、消化西方所建立起來的現代民族—國家。這三個維度構成了當代中國的三個“面相”,其中政黨—國家是主干,文明—國家與民族—國家是補充,它們相互支撐、彼此融合,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當代中國形象。任何具有中國關懷的學者包括馬克思主義研究者,都應對這三大維度予以正視。忽視其中任何一個維度,就會導致對當代中國的誤解、曲解或一知半解。
經過中國人民一百多年的努力奮斗,當代中國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社會政治體制和獨特的發展模式,但她仍然處于成長階段,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不確定性,中國向何處去,仍是一個需要不斷追問的問題。本文所說的中國關懷,是指關懷歷史上的中國、當下的中國和未來的中國這樣一個“連續體”。任何肢解這個連續體的企圖都會導致中國關懷的變味乃至扭曲。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要體現真正的中國關懷,必須在自己的研究中正視并妥善回應如下重大問題。
第一,如何看待中國的歷史、文化與傳統?對中國的歷史、文化與傳統有某種“了解之同情”(陳寅恪語)乃至“溫情的敬意”(錢穆語),是中國關懷在當代表現的前提性內容。古代中國的巨大規模、豐富性與復雜性是任何簡單的概念范式,包括早期馬克思主義的“封建專制”范式所無法涵蓋的。中國共產黨人曾對中國歷史、文化和傳統多有批評,是出于革命的需要,特別是為了彰顯與對中國文化過分美化的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不同,同時也是為了完成中國傳統的現代轉化。而在革命建國任務已經完成,改革開放已進行30多年的今天,必須從傳統中吸收更多的營養,做到“古為今用”,而不能從外來的抽象觀念或原則出發,離開中國的大地和天空,對古代中國持歷史虛無主義的態度。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應對那種抹黑、詆毀中國歷史和傳統,包括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中國的歷史和傳統的做法,保持高度警覺并進行堅決抵制。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包括中國共產黨人應該承認自己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當然繼承者。
第二,如何看待中國當下存在的各種問題?中國在60年的時間內走完了西方國家幾百年的發展歷程,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也把現代化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集中暴露出來了。在現在和將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仍將面臨很多新的、重大的問題和挑戰,其中一個總體性的問題,就是基于當代中國的上述三大維度,在極為復雜的形勢下,排除各種阻礙和干擾,成功走出一條讓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都可以接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充實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模式。一個有中國關懷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對這一過程中已經存在或將來可能出現的問題要有一種深刻的體認和建設性的態度,要對它們進行歷史的科學的分析,并尋求可行的解決路徑。
第三,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理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立場和精神,如唯物精神、實踐精神、批判精神、超越精神無疑是正確的,有現實意義的。沒有對這些精神在中國的靈活運用,就沒有中華民族的解放和復興。在當代中國仍然面臨著西方的巨大壓力、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目標尚未實現的今天,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和精神不僅不能放棄,而且必須強化。但也必須承認,并不存在馬克思主義的“原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只是對它的 “模仿”;沒有一般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具體的、歷史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闡述的馬克思主義,也是馬克思主義的一種歷史形態;馬克思主義是真理,并不意味著經典作家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真理。不能把馬克思教主化,也不能把馬克思主義變成原教旨主義,一味尋找經典作家的原話來裁判中國的現實生活。必須看到,馬克思主義在其誕生和草創階段,很多理論都是初步的、未成型的、探索性的。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不少觀點都是在觀察當時西歐資本主義已有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得出的,因此具有較強的西歐中心論色彩,而且他們理解的資本主義也主要是自由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后來的很多發展大大超出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預料。至于對中國各方面情況的了解和體認,馬克思和恩格斯就更為有限了。在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正統”就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研究要具有中國關懷,就不能滿足于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照著說”,而應努力去“接著說”。
第四,如何看待作為學術的馬克思主義與作為思想或理論的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在馬克思主義那兒,學術與思想或理論是同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二者是相互支撐,彼此彰顯,并行不悖的。在目前情況下,特別應該強調馬克思主義作為思想和理論的意義。馬克思主義固然有其科學的、學術的層面,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但強調馬克思主義的學術性不能以損害其思想的鋒芒為代價,脫離思想和理論的馬克思主義學術是盲目的,馬克思主義的宏大歷史視野和強烈的批判意識絕不能被淹沒在實證科學的知識框架和繁瑣的學術標準之中。馬克思主義不是書齋中的“概念游戲”,不是無關痛癢的“頭腦中的批評”,而是實踐的理論,是“行動的指南”,是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不應成為學術泡沫和學術垃圾的藏身之地。
第五,如何看待西方?目前中國已融入了很多西方的因素,一些國人確實已在很大程度上“西化”了?!拔鞣健睙o論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都是多元的、復雜的。馬克思主義原來也是西方的東西,基于中國關懷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并不是要完全拒斥西方,而是要面對西方,有選擇地吸收、消化西方的東西,為我所用,即“化西”而不是“西化”。有鑒于此,中國人對西方的研究還遠遠不夠,問題是要把這種研究建立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之上。
第六,如何看待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地位和世界歷史意義?當代中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以馬克思主義為其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的社會主義大國,馬克思主義的命運與中國的命運已經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如果說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人否認自己是世界馬克思主義運動的中心還有一定道理,那么在蘇東劇變之后,再否認這一中心地位就是沒有勇氣承擔“天命”的表現。目前世界上最具活力、最具影響力、最具世界歷史意義的馬克思主義就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中國已經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主體,關懷社會主義中國也就是關懷馬克思主義,就是關懷人類的馬克思主義前景。
綜上,當代中國人研究馬克思主義,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豐富和創造現時代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其最終指向,是幫助我們把握當代中國和中國所處的當代世界,應對各種現實和未來的重大問題。馬克思說過:“光是思想竭力體現為現實是不夠的,現實本身應當力求趨向思想。”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和中國的“現實”之間必須保持一種反思性的動態平衡,如果說這句話中的第一個“思想”可以指以前的一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那么后一個“思想”則可以指未來的、尚待完成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谥袊P懷的馬克思主義研究,不是當局現行政策的注腳,而是要做到“瞻前顧后”,既不忽視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和傳統,也要有面向未來的向度。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思想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