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以來,盡管西方捐贈者已向剛果(金)許諾了超過30億美元的援助,但到位緩慢。剛果(金)總統焦慮于國際援助的缺乏,并開始與中國建立獨立于西方捐贈者的合作關系:在整個國家陷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所帶來的外債壓力的情況下,與中國公司之間“以資源換建設“的交易模式,將能在不增加外債的情況下為剛果(金)帶來投資。

剛果(金)國家銅業公司與兩家中國國企于2007年簽訂了一項合作,包括價值9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礦業投資,這一投資額甚至超過剛果(金)全部的國家預算。2009年,交易金額在重新談判后減少至60億美元。剛果(金)的加丹加省是世界上銅礦與鈷礦儲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并完全屬于國有。因此,剛果(金)承諾,這筆投資將通過多達一千萬噸的銅和幾十萬噸的鈷來償還。這是中國在非洲最大的一筆“以資源換建設”的交易,超過中國與安哥拉之間逾20億美元的合作。

剛果(金)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的巨大需求,是中—剛合作的基礎。剛果(金)有6600萬人口,其中80%的人每日花費不足2美元,中國國有公司在基礎建設方面的投資,將對他們的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覆蓋全境的熱帶雨林,以及剛果(金)盆地的熱帶氣候,都使得在城鄉之間修建公路與鐵路極為困難。幾十年來,現有基礎設施的退化以及投資的缺乏,使情況進一步惡化。根據雙方在2008年達成的協議,中國將投建逾3600公里的柏油馬路,這甚至超過了剛果(金)現有公路的總長度。同樣,逾2000公里的鐵路將被翻修,并另外新建1600公里的鐵路,屆時整個鐵路網將覆蓋剛果(金)全境。

對于電力普及率只有7%的剛果(金)來說,兩個水電站及能源網絡也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學校和醫院的建立,也將對剛果(金)民生的改善起到重要作用。

但令人疑慮的是,對于這個正處于執行初期的交易來說,一些主要條款中的問題為項目的推進帶來了根本性的擔憂:剛果(金)和中國雙方都未就礦物的定價方式、建造什么基礎設施、費用多少給予應有的解釋。這種含糊其詞使得衡量承諾是否會實現變得很困難。協議中大多的財務風險都落在了剛果(金)方面,比如剛果(金)做出了中國公司將獲利19%的頗具風險的保證。

在剛果(金)政府的計劃中,并沒有任何維護醫院、學校及其他基礎設施的預算。在大型項目上缺乏持續的投資和維持,這種潛在的短視已造成大量設施的廢棄和退化。一個本地的公民社會活動家表示了他的憂慮,這些基礎設施可能成為“無法負擔的美麗白象”。同樣,中國國企在對剛果(金)投資中的雙重身份存在著潛在的沖突:中國將是剛果(金)資源主要的潛在購買者,但同時也是其主要的出售者。

像剛果(金)這樣一個因腐敗政治而聞名于世的國家,反腐敗措施將是確保剛果(金)從中國投資中獲得自身最大利益的方式。剛果(金)民眾應獲得關于投資的基礎信息,包括在協議簽字過程中發生了什么。若繼續讓整個過程發生于后臺,在剛果(金)進行的基礎建設的質量將持續不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