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手記
中共十八大成功召開了。
這是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會議,它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進入21世紀,十六大以來的中共中央帶領中國人民成功實現世紀跨越,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完成現代化建設的既定任務和目標,GDP總量已達世界第二,出口總額及制造業總值已達世界第一,中國的騰飛已經成勢。
但中國面臨的挑戰又格外嚴峻。
伴隨經濟增長第一階段的結束,以產業結構升級和附加值提高為特征的第二階段的增長尤其艱難,所謂“中等收入陷阱”通常發生在這一階段。它意味著必須解決市場經濟推動的增長必不可免的社會分化以及伴隨而生的社會內部矛盾加劇。在現代化歷史上,解決這一矛盾的發達國家通常采用矛盾向外轉移的辦法,亦即殖民主義和對外擴張。時代不同了,中國人不可能走歷史老路,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也不允許我們重走這條道路,中國人必須以內生發展為主來解決這一棘手難題,必須在推動艱難的產業升級同時下大力氣彌平內部社會差距。
與此同時,全球化推動的世界經濟格局導致外部問題內部化,世界范圍的各種矛盾隨時轉化為中國內部的各種難題,以民族國家為單位的治理模式已無力解決跨國性的產業、貿易、資金、人口流動等問題。中國問題的解決取決于世界問題的解決。
另外,網絡世界的誕生,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催生新的扁平化為特征的信息流動,并進而帶動社會組織方式與社會結構方式發生巨大變動,傳統的國家管理與社會治理方式遭遇重大挑戰。治理近14億人口的轉型國家,中國的執政黨面臨全新的時代課題。
顯然,發展起來的問題,比未發展起來的問題一點都不少。
面對上述挑戰,中國尤需強有力的領導。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的歷史地位,應以上述時代背景來加以評價和觀察。
令人激動欣喜的是,中共十八大不負人民和歷史厚望,成功完成了它的歷史性任務。
首先,中國共產黨形成了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標志的理論成果。在將近90年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領袖集團在因應各自的時代任務時進行了大量艱苦卓絕的探索,其中既有成功,也有失誤。面對新世紀的挑戰和未來的艱巨任務,理論上的梳理和創新是第一位的,事關道路,事關旗幟,事關信仰,必須優先加以解決。中共十八大開創性地解決了這一問題,理順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的相互關系,理清了中國革命的歷史合理性與改革開放的未來代表性的相互關系,旗幟鮮明地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堅實成果,是中國共產黨日益成熟的鮮明標志。
其次,十八大誕生了一個嚴格選擇、不負眾望的中央委員會領導集體。仔細觀察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產生的過程,它經過一年多的反復篩選和醞釀,中央為此先后派出59個考察組,分赴各選區考察候選中央委員的德、能、勤、績、廉,考察組共在42800余人范圍內進行民主推薦、同27500余人進行了談話,選拔過程既有投票推薦、又有個別談話推薦;既有民主測評、民意調查,又有德的專項測評;既有實績考察、實地考察,又有延伸考察;既有考察預告,又有考察對象公示……總之,為了選拔出一個德才兼備的中央委員會集體,避免選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風,中共中央為此設定了嚴格的程序,設計了體現時代要求的考察內容。可以預言,這種具備中國特色,又吸納了世界先進民主理念的干部選拔方式,將為中國人民提供一個可以期待的中央領導集團。
最后,十八大完成了最高權力的規則化、制度化穩定交接。眾所周知,十八大是中共第一次在戰爭年代形成的權威性領袖不在的情況下完成最高權力接替的,由于社會主義實踐的時間有限,各國共產黨大都在權力交替時發生問題。因此,能否完成中共歷史上最為關鍵的一次權力交接,成為考驗中共乃至考驗社會主義制度成敗的一次大考。事實證明,中共不負眾望,完成了穩定的權力轉移,并初步形成了包括任期制、貯備人選制、各層級反復歷練制、民意測評制、民主選舉制等制度,為中共的高層權力規則化交替、為中國長治久安打下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中共十八大已經成功閉幕,從長時段歷史觀察,它將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堅實基礎,它將是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