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研究中,日本一直扮演著缺席者的角色,似乎僅僅是消極的國際事務參與者。然而21世紀以來,日本在國際舞臺上的動作頻頻,已經遠遠超越了消極主體的行為范疇,即便是西方學者也開始呼吁改變對日本的國際政治角色的認知。近期,華威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克里斯托弗·休斯(Christopher W. Hughes)發表題為《日本“怨恨的現實主義”及其對中國崛起的制衡》的論文,指出當今日本的國際政治活動已經大幅偏離了戰后“吉田路線”的政治傳統,如果仍用傳統的理論框架來看待日本當下的行為,就無法認識到這些行為可能帶來的破壞性影響。
長期以來,西方主流的國際關系理論都將日本視為一個在國際舞臺上安于現狀的國家,面對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和平崛起,日本政壇持有一種“兩面下注”的態度——既接觸又防范,也正是這種保守的政治策略防止了兩個東亞大國的直接對抗。即便是安倍最近幾年的國際政治活動,也僅僅是以一種“勉強的現實主義”(Reluctant Realism)來面對中國崛起,并沒有完全顛覆之前的政治路線。
然而,休斯在文中通過列舉大量的政治事實和數據,試圖破除既有理論的障礙。他認為,日本過去“兩面下注”的政治態度有其特定條件,包括試圖對中國意圖進行善意的理解、國內主流政治輿論的一致性、對東亞各方勢力均衡的自我認知等等,然而這些條件在21世紀初期很難繼續維系下去。特別是安倍晉三再次出任首相之后,日本的對華態度發生了明顯轉變,逐步從之前相對保守的姿態轉向了積極制衡:一方面是柔性的牽制,安倍及其內閣官員通過大量的外交活動進行布局,其出訪范圍遠遠超出了傳統的日本盟友,尤其是對那些在中國的地緣政治和資源政治上有著重要位置的國家進行有針對性的訪問;另一方面是在硬實力——特別是軍事實力——上謀求制衡。日本自衛隊已經大幅拓展了自身的“防衛”范圍,并將中國看作軍事上的假想敵。事實上,正如休斯所擔憂的,近幾年日本的軍費增幅前所未有,重點強化了武器裝備和戰斗能力,似乎有意主動掀起一場軍備競賽。與此同時,日本還在國際上尋求盟友來支持其制衡戰略,從強化舊有的美日安全同盟到簽署新的日澳軍事合作戰略,其意圖無疑是針對中國。
根據這些事實,休斯教授得出結論,國際政治學界的主流理論對日本的認識早已過時。在進入新世紀之后不久,日本對華戰略的重心就逐漸轉向積極主動的制衡。目前,這種戰略上的轉變還沒有徹底完成,然而,一旦對美日同盟失去信心,日本就可能采取更加自主的行動,這種對抗性的姿態給整個東亞的區域安全帶來威脅,也會使其安保盟友美國覺得棘手。這不是所謂的“勉強的現實主義”,而是“怨恨的現實主義”(Resentful Realism),即在妄想癥的支配下害怕中國、不信任美國,最終反而會使得日本成為東亞地區難以預測的定時炸彈。立足于此,作者建議美國需要向日本保證自己并沒有對其安全置之不理,打消日本主動挑起事端的念頭,而日本當局則應該重新考慮“吉田路線”的優勢,對鄰國采取善意的態度,否則國際社會將會視其為一個帶來不穩定的安全威脅。 (文/金韜)
《中國國際政治研究季刊》(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201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