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中國人民志愿軍第9兵團與美國第10軍在朝鮮半島東北部的長津湖地區,展開了一場激烈而殘酷的較量,最后,美國第10軍被驅逐出朝鮮半島北部,這就是抗美援朝戰爭中著名的長津湖戰役。在這場戰役中,中美兩軍的精銳王牌,在接近零下40攝氏度的“極度深寒”中,進行了一場棋逢對手的交鋒。隨著美軍的最終敗退,麥克阿瑟志在必得的“圣誕節攻勢”成了“圣誕劫”——“美國陸軍史上最大的敗績”。而志愿軍則通過這場勝利,初步扭轉了朝鮮戰場的戰局,動搖了美國人的戰爭意志,從而為最后打贏抗美援朝戰爭奠定了初步的基礎。如果說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的“立國之戰”,那么長津湖戰役和與之同時進行的清川江戰役,就是這場“立國之戰”的奠基之戰。時隔70年,戰場上的硝煙早已散盡,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硝煙卻是愈加濃烈。在新的十字路口上,歷史將如何演變?當年在長津湖戰役中視死如歸、付出巨大犧牲的志愿軍將士給出的答案是,歷史是勇敢者書寫的,勝利永遠垂青那些能夠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人。

本文選摘自湘潭大學政治學專業2013屆碩士研究生梅世昌的畢業論文,原標題為《長津湖戰役研究》,僅代表作者觀點,特此編發,供諸君思考。

? 梅世昌?| 湘潭大學

中美王牌部隊的一場殊死較量

(一)長津湖戰役因何而起?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7月7日,在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蘇聯缺席的情況下,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84號決議,糾集十幾個國家組成“聯合國軍”,武力干涉朝鮮內政,協助南朝鮮抵御北朝鮮進攻。8月北朝鮮軍隊將南朝鮮軍隊驅逐到釜山地區,占領了南朝鮮90%的土地,然而在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干涉下,北朝鮮軍隊進攻釜山受挫,久攻不下。9月15日,“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指揮美軍陸戰一師、步兵七師及其他配屬部隊在仁川地區強行登陸,將北朝鮮軍隊攔腰切斷,而釜山地區的南朝鮮部隊以及“聯合國軍” 一部趁機發動反擊, 將北朝鮮軍隊擊潰, 一舉扭轉朝鮮戰爭的局勢。之后,“聯合國軍”迅速將戰線向北推進到三八線附近。

1950年10月1日,“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無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警告,命令“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發動“感恩節”攻勢, 預計在11月23日感恩節到來之前, 徹底解除北朝鮮軍隊的武裝, 占領朝鮮全境,結束戰爭。10月3日,美第8集團軍越過三八線向北推進,10月下旬,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10月25日,志愿軍先頭部隊與“聯合國軍”遭遇,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打響,經過一段時間戰斗,到11月7日,志愿軍成功擊退“聯合國軍”,給予美騎兵一師重大打擊,粉碎了“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發動的“感恩節”攻勢, 初步穩住了戰線。中國出兵朝鮮這一舉動雖然令美國高層趕到震驚和不安,但是“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認為中國軍隊不過是象征性地出兵,在朝鮮的總兵力不過 5-6 萬人,僅僅只是為了保護中國東北地區的水電設施,因此麥克阿瑟隨即重新制定計劃,準備發動更大一輪的攻勢,占領朝鮮全境。

1950年11月7日,“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指揮聯合國軍由東西兩條戰線向中朝邊境開始進行試探性進攻,毛澤東與彭德懷經商議后,決定采取“示弱誘敵”的戰略戰術,指揮中國人民志愿軍且戰且退,一步一步將“聯合國軍”引誘至志愿軍設伏地域,然后再突然發起反攻,將其殲滅。其中東線第42軍節節阻擊,并逐步將陸戰一師及步兵第七師引誘到長津湖地區,西線志愿軍小股部隊將“聯合國軍”引誘到清川江一帶。11月24日,“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認定志愿軍“怯戰敗走”,遂決定發動“圣誕節攻勢”(詳見附圖),“聯合國軍”隨即沿公路全線推進,從東西兩線形成“鉗形攻勢”,準備在西方的圣誕節之前消滅中朝聯軍,占領朝鮮全境,結束朝鮮戰爭。中國人民志愿軍依照彭德懷指示,待敵軍進入預伏陣地后,隨即發動全面反攻。

(“聯合國軍”計劃發起的“圣誕節攻勢”示意圖)

1950年11月25日,第二次戰役西線部分反擊率先打響,志愿軍集中第38、39、40、42、50、66共6個軍的主力發動全線反擊,一舉將西線“聯合國軍”擔任右翼進攻的韓國部隊擊潰,隨后,第38軍113師一晝夜強行軍72. 4公里,迅速穿插到三所里、龍源里一帶,迂回包抄“聯合國軍”,截斷聯合國軍后路,一時間,美第8集團軍潰不成軍,拼命南逃。在西線美軍遭受到重大打擊的同時,東線則一片寂靜,抵達長津湖地區的美第10軍(轄陸戰一師及步兵第七師、步兵三師,其中步兵三師留在興南、咸興地區作為接應,只有一部抵達社倉里)按照預定計劃,準備于1950年11月27日,向西發動攻勢,策應西線聯合國軍,扭轉戰局。然而令東線美軍全然不知的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第9兵團早在1950年10月下旬就已經開赴朝鮮,其主力部隊第20、27軍于11月25日悄悄抵達了長津湖地區,在東線美軍部隊的周圍展開,隨后隱蔽起來,伺機出動。

(二)長津湖戰役經過

長津湖戰役當中的交戰雙方是中美兩國的王牌部隊。中國人民志愿軍第9兵團隸屬于華東野戰軍,轄20、26、27三個軍,其中20、27軍是華東野戰軍當中戰斗力最強的兩個軍, 資歷老, 作戰經驗豐富, 擅長攻堅,而26軍組建時間稍晚,但是在華東野戰軍當中,戰斗力屬前列。而“聯合國軍”在東線長津湖地區部署的主力部隊為美陸戰一師大部以及步兵七師一部,陸戰一師隸屬于美國海軍戰斗序列, 擅長兩棲作戰,經驗豐富,空地協同作戰能力世界一流,二戰時期曾在太平洋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美步兵七師隸屬于美國陸軍戰斗序列, 是陸軍當中的精銳部隊。可以說,長津湖戰役是中美兩國王牌部隊之間展開的一場殊死較量。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第9兵團早在1950年10月中旬就已經在山東地區進行了初步的集結,1950年11月上旬開始分批入朝,到11月25日,第9兵團抵達預伏陣地,原計劃11月26日發動攻勢,但因氣候條件惡劣,部分部隊未能及時趕到預付陣地,因而宋時輪決定將發動攻勢的日期調整到11月27日。

(發起長津湖戰役前,志愿軍在做戰前動員)

1950年11月27日黃昏時分,中國人民志愿軍第9兵團搶先一步,在天寒地凍的惡劣環境下發動了長津湖戰役,第9兵團集中20軍、27軍主力部隊(26軍作為戰略預備隊留在厚昌一帶警戒)一舉將長津湖地區排成一字長蛇陣的美陸戰一師以及配屬的美步兵七師第 31 團大部、32 團一部切成四段,分割包圍在柳潭里、新興里、下碣隅里以及古土里四個區域,使其首位不能照應。然而在包圍圈內的美陸戰一師、步兵七師畢竟是王牌部隊,在第9兵團突如其來的打擊下,迅速收攏被打散的部隊,利用坦克、裝甲車、汽車構成環形防御陣地,憑借裝備的火力優勢以及強大的空中支援,拼死抵抗,這使得火力不足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幾番突入美軍核心陣地,但都無法將奪取的陣地鞏固,天亮后又不得不退回到原陣地,因而始終無法將被圍的美軍徹底殲滅,雙方形成膠著狀態,白天志愿軍退回陣地防守,美軍進攻, 夜間志愿軍進攻,美軍退回陣地防守。

戰斗一直持續進行到11月29日,麥克阿瑟終于意識到取勝的希望渺茫,隨即命令東西兩線“聯合國軍”開始全線后撤。與此同時,英軍第 41 特遣隊(德賴斯代爾特遣隊)奉命增援下碣隅里的美軍部隊,準備打通古土里與下碣隅里之間的聯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在摸清了包圍圈內美軍的大致分布情況后,隨即改變戰略方針,集中27軍80、81師主力,全力進攻新興里被圍的美步兵七師 31 團大部以及 32 團一部,27軍79師負責牽制柳潭里的美軍陸戰一師主力,20軍第59師繼續攻擊德洞山口,阻擊陸戰一師突圍,20 軍一部負責圍殲英軍第41特遣隊。經過浴血奮戰,12月1日,英軍第41 特遣隊在20軍60師的打擊下,全軍覆沒,27軍80、81師于12月2日全殲美步兵七師在新興里的被圍之敵,擊斃美步兵七師第 31 團(“北極熊團”)團長麥克萊恩上校,繳獲31團團旗(現保存在抗美援朝紀念館),美國陸軍步兵第七師第 31 團級戰斗群被全殲,這也是抗美援朝戰爭中志愿軍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成建制全殲美軍團級以上作戰單位的戰例。12月4日,柳潭里的美陸戰5團、陸戰7 團、炮兵團在志愿軍20、27軍攻勢減弱后相繼往下碣隅里方向撤退, 在突破第20軍層層阻截后,于12月5日抵達下碣隅里防御圈,之后陸戰一師以及步兵七師 32 團通過下碣隅里的簡易機場后送了大部分傷員。

12月6日,在志愿軍展開的猛烈攻勢下,美軍開始向古土里全線后撤,第9兵團層層阻擊,使得美軍撤退進行得十分緩慢,然而因為天氣寒冷、補給困難以及戰斗激烈,志愿軍第9兵團減員較大(包括戰斗以及非戰斗減員),第20、27軍攻擊勢頭減弱,美軍在強有力的空中支援下,以裝甲車、坦克為先導,拼命突圍,志愿軍因彈藥匱乏、火力不足,無法有效阻擋美軍撤退,戰斗進行到到12月7日, 下碣隅里的美軍部隊全部撤離至古土里地區。

1950年12月7日,撤至古土里的美軍部隊在經過短暫休整之后,開始往興南地區總撤退,志愿軍第9兵團展開全線追擊。26軍行動遲緩,一直到 12月8日,作為戰略預備隊的志愿軍第9兵團第26軍才趕到前線展開攻勢,然而陸戰一師已經撤離了長津湖地區,志愿軍未能有效阻止美軍的撤退。12月13日,美軍撤離至興南、咸興地區,隨即,“聯合國軍”以空中、海上的強大火力,阻擋志愿軍向咸興、興南地區推進,掩護部隊撤離,第9兵團因美軍海空火力強大,無法接近興南港。12月14日,撤離到興南港的東線“聯合國軍”開始登船從海上撤離,到12月24日,朝鮮東北戰線的“聯合國軍”全部撤離興南地區,經由海上撤往三八線以南,臨走之前,美軍工程部隊使用400噸烈性炸藥將無法帶走的物資、裝備銷毀,并且摧毀了興南港,翌日,中國人民志愿軍第9兵團進駐興南,長津湖戰役結束。

(三)長津湖戰役結果

長津湖戰役中,中國人民志愿軍共斃傷俘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 13000余人,成功將東北部戰線推進到元山地區,收復了朝鮮東北部大片區域,徹底扭轉了朝鮮東北部戰局,配合西線部分組成的第二次戰役一舉扭轉了整個抗美援朝戰爭初期對中國人民志愿軍不利的戰略態勢。

長津湖戰役之后,美陸戰一師因在戰役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創(戰斗傷亡4000多人,非戰斗減員7300多人,減員總數幾乎達到全師總人數的二分之一),從此之后再也沒有擔任過“聯合國軍”在第一線的作戰部隊,其大部分時間都在三八線以南地區“圍剿”北朝鮮滲透到三八線以南的游擊隊以及破壞人員,而志愿軍第9兵團在長津湖戰役中也付出了較高的代價(減員總數達到第9兵團總人數的三分之一),毛澤東提議讓中國人民志愿軍第9兵團“在當前作戰完全結束后整個開回東北,補充新兵,休整兩個月至三個月,然后再開朝鮮作戰”, 但是宋時輪根據實際情況的需要,讓第9兵團留在朝鮮咸興地區進行休整, 第9兵團26軍經過短暫休整之后參加了第四次戰役當中的議政府鐵原地區的阻擊戰,成功阻擊“聯合國軍”軍長達38天,為第四次戰役的最終勝利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到第五次戰役開始之前,20、27兩個軍已經恢復了整體戰斗力,第9兵團成建制投入到東線的反擊作戰,立下了赫赫戰功。抗美援朝戰爭第二階段當中,第9兵團始終堅持在朝鮮東海岸負責警戒任務,并且挫敗了美軍在朝鮮東海岸登陸的企圖。1952年,中共中央調整抗美援朝的兵力使用政策,令國內部隊輪番入朝作戰,到1952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第9兵團順利完成任務,輾轉回國。

長津湖戰役到底有沒有打的必要?

長津湖戰役結束后, 美陸戰一師師長史密斯曾在戰后回憶時說:“長津湖地區根本就不適合軍事行動, 就算是成吉思汗也不會想去征服它”,他的意思是說長津湖地區地形險惡,氣候惡劣,雙方根本沒必要選擇在這個地方交戰。作為敗退的一方,美國海軍陸戰隊在戰后的總結報告中稱“陸戰一師從包圍圈中后退,帶著可以使用的全部裝備, 后送了傷員,保持著建制突圍出去了……而志愿軍9兵團3個軍都因參加長津湖作戰受到損失而失去了作戰能力,為了補充裝備和整頓組織,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由此,‘聯合國軍’在朝鮮能保持立足點還是必須放棄的危急時刻,避免了中國軍隊的12個師增援到第8集團軍正面”,言外之意就是美國方面認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 9 兵團發動的長津湖戰役非但沒有取得更大的戰果, 反而被美軍所牽制, 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且收獲甚微,因此,這場戰役實際上是多余的,沒有必要的。美方的這些觀點影響了國內少部分戰史學家,他們在研究的過程中認為若能將9兵團投入到西線,那么戰果會更大,投入東線作戰實在沒有必要。

實際上,以公開出版的著作以及文獻資料來詳細分析,這場戰役無論是從軍事上還是政治上來看,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軍事上的必要性

從軍事的角度上說,分析一場戰役的必要性要立足于當時的背景,了解雙方的戰略態勢、戰略部署,考慮地形地貌、氣候條件等客觀因素的影響,綜合分析之后才能相對客觀地得出結論。

長津湖戰役在軍事戰略上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長津湖地區險惡的地形有利于志愿軍將“聯合國軍”各個擊破;二是美軍的戰略意圖迫使志愿軍不得不發動大規模攻勢以避免處于腹背受敵的境地。

1.長津湖地區的地形有利于志愿軍將“聯合國軍”各個殲滅

長津湖是朝鮮北部最大的人工湖泊,位于赴戰嶺山脈與狼林山脈之間,由發源于黃草嶺的長津江向北在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之間形成長津湖,最后注入鴨綠江。在長津湖以東約 30 公里,是由長津江最大支流赴戰江所形成的赴戰湖,兩大湖泊及其附近地區被稱為長津湖地區,湖泊周圍崇山林立,平均海拔1300米,人煙稀少,冬季年平均氣溫在零下 30°C左右,氣候條件十分惡劣,翻越平均海拔2000米的狼林山脈有兩條簡易的盤山公路可供使用,但是公路的寬度僅能容納一輛汽車單向通過。

長津湖地區的地形對于志愿軍來說是十分有利的,一來險惡的地形可以給予孤軍深入的“聯合國軍”致命性的打擊,因為狹長的公路不利于美軍機械化部隊展開,公路兩側險要的關隘和高地對于志愿軍來說無論是阻擊還是伏擊“聯合國軍”都十分有利,更為重要的是美第10軍軍長阿爾蒙德“喜歡把大部隊切割成小股部隊去分頭作戰”,因而在長津湖地區將第10軍主力部隊每一個團都相互分隔開來,“讓各部隊之間無法相互掩護,也讓每支部隊變得更加脆弱,更容易遭到攻擊,變成中國人嘴邊的一塊肉”,除此之外,孤軍深入的陸戰一師“完全分散在從咸興到中朝邊境之間 120 英里的崎嶇山路上”,如此一來,則更加有利于志愿軍集中優勢兵力將陸戰一師各個擊破;二來長津湖地區的地形地貌特點有利于志愿軍躲過美軍的空中偵察,隱蔽開進,從而達到攻擊發起的突然性,抗美援朝初期,因為志愿軍空軍力量幾乎為零,所以美軍掌握著絕對的制空權,并且過度相信空中偵察的力量,雖然美軍全天候不間斷的空中偵察給予志愿軍第9兵團巨大的困擾,但是地處狼林山的長津湖地區崇山峻嶺,植被茂密,冬天又是白雪皚皚,這對于志愿軍的隱蔽行軍是十分有利的,第9兵團從 1950年11月上旬入朝就開始向長津湖地區開進,一直到11月26日第9兵團主力第20、27軍各部抵達長津湖地區預定伏擊陣地時,美軍對此絲毫沒有察覺,直到志愿軍第9兵團發動攻勢后,美軍東線指揮官才判明:“美軍已在這個寒冷的不毛之地被大批的中國軍隊分割, 如果不采取措施,只要天再一次黑下來,中國士兵的喇叭吹起來的時候, 他們恐怕就要完蛋了”。

綜上所述, 長津湖地區險惡的地形對于志愿軍第 9 兵團圍殲并擊退東線“聯合國軍”主力部隊陸戰一師是十分有利的,同時美軍兵力在長津湖地區的分散更加有利于志愿軍實行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的戰略戰術方針。

(戰斗中的志愿軍戰士)

2.美軍的戰略意圖迫使志愿軍有必要發動長津湖戰役

1950年11月7日,第一次戰役結束后才2天,麥克阿瑟指揮“聯合國軍”發動了“圣誕節攻勢”(詳見附圖),按照“聯合國軍”在東京司令部的計劃,在第10軍(轄陸戰一師、步兵七師)“搶占一個實施包圍的戰略要點,將敵占區北部分割成兩段”后,第8集團軍準備完成一次“大規模的壓縮包圍”,并“合上老虎鉗”,完成對中朝聯軍的合圍,解除中國人民志愿軍與朝鮮人民軍的武裝,會師鴨綠江,結束朝鮮戰爭。為此,東線“聯合國軍”10月底至11月初已經在興南、 元山兩個港口陸續登陸,按照計劃將途徑長津湖地區,由下碣隅里(位于長津湖南部)兵分兩路,一路向西翻越狼林山到達熙川,與負責掩護第8集團軍的右翼南朝鮮部隊會師并向江界推進,另一路則是“配合英軍部隊向西北進攻,切斷滿鋪鎮、江界、熙川三個地方的公路補給線”, 西線“聯合國軍”由新安州出發,兵分三路分別向新義州(臨近丹東,位于朝鮮境內,中朝邊境重要城市)、楚山(中朝邊境城市, 位于朝鮮境內)以及江界推進。為了完成麥克阿瑟的戰略部署,“聯合國軍”在西線集中“美李英軍共八個師、一個旅、一個團,共計十萬零五千二百人。”東線集中“美李軍共五個師又一個團,計八萬八千五百人。內美軍三個師(步兵第三師、七師以及海軍陸戰一師)六萬三千人;偽軍二個師(第三師、首都師)二萬四千人馬;另有波多黎各之六五團一千五百人”,東西兩線“聯合國軍”合計有192700人, 另外,東西兩線的聯合國軍還能得到美國海軍航空兵部隊強有力的空中支援以及后勤保障。

11月初,毛澤東就已經預料到“東面偽首、偽三及美七師共三個師由咸興向北的進攻可能性極大”,相對于中國人民志愿軍來說,第13 兵團主力部隊(38、39、40、50、66軍)均部署在西線,負責東線防御的只有志愿軍第42軍,而且42軍所屬的一個師還被調往了西線, 所以說實際上東線只有志愿軍42軍主力當中2個師的兵力,力量不足,很難阻擋住聯合國軍在東線8萬多人的進攻,放棄東線作戰意味著聯合國軍將在朝鮮東北部地區穩住戰線,并且隨時可以翻越狼林山,從側后方威脅西線志愿軍以及朝鮮臨時首都江界的安全,因此放棄東線對志愿軍日后的軍事戰略布局十分不利。所以毛澤東不得不慎重考慮,一方面要考慮對戰略全局的把握,避免志愿軍在西線出現腹背受敵的情況,另一方面又要考慮調集精銳部隊趁敵人立足未穩, 抓住機會殲滅(東線“聯合國軍”主力部隊分兵冒進,各部隊必經之路都有較長的一段山路,首尾不能照應,有利于志愿軍抓住敵人弱點實行分割包圍各個擊破的戰術),最后決定“爭取在元山、順川鐵路線以北區域創造一個戰場,在該區域消耗敵人的兵力,把問題擺在元山、 平壤的正面”,打開東北部戰線,“對長期作戰方為有利”。

經過長津湖戰役之后,志愿軍第9兵團基本上收復了三八線以北大部分區域,扭轉了整個朝鮮戰爭的局勢,同時,配合西線作戰的志愿軍第13兵團38、39、40、42軍將整個戰線推進到了平壤——元山一線, 從根本上扭轉了朝鮮戰爭的局勢。因此,從軍事戰略上看,發動長津湖戰役相對于志愿軍來說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政治上的必要性

王牌部隊是一支軍隊的精神支柱,在歷次戰爭中,圍殲王牌部隊都能在政治上震懾敵人囂張的氣焰,如果在一場戰役中能夠將敵軍最精銳的王牌部隊全殲或者是擊潰,則能夠對敵在政治、心里上產生極大地影響,并且從某種意義上也能夠動搖敵對勢力的信心,例如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一舉將國民黨軍整編第74 師全殲,從心理上給予國民黨當局以極大地震懾。因此,有必要在東線給予陸戰一師一個巨大的打擊來達到從心理上、政治上震懾“聯合國軍”。

東線“聯合國軍“的主力部隊是美軍第10軍,轄陸戰一師以及步兵七師,這兩支部隊是美軍的王牌。第10軍在興南登陸后,美步兵三師留在興南地區負責后方警戒,陸戰一師以及步兵七師沿簡易公路推進到長津湖地區,步兵七師一部甚至孤軍深入抵達了鴨綠江邊的惠山鎮。陸戰一師是美軍的精銳部隊,組建于1941年,其前身可追溯到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陸戰第七連。陸戰一師在二戰時期參與過硫磺島、瓜島等一系列著名戰役,戰功卓越,裝備精良,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一支師級作戰單位。美國步兵第七師也是美軍當中一支著名的老牌部隊,戰斗力十分強勁,裝備精良,其所轄第 31 團級作戰單位曾在干涉蘇俄革命時立下了過戰功,被美國第26任總統威爾遜親自授予“北極熊”的稱號,也就是說,圍殲這兩支部隊可以從很大程度上震懾敵軍,重挫其士氣。

早在第一次戰役之前,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幾乎“整個部隊都不愿意重視中國人的威脅,甚至連那些軍銜不高的人也是如此”, 1950年10月25日,“聯合國軍”在云山地區首次遭遇到了志愿軍的打擊,被迫后撤,但是氣焰依舊囂張,在志愿軍迅速在朝鮮的崇山峻嶺中隱蔽起來之后,“聯合國軍”從東西兩線開始試探性攻擊,彭德懷針對這種情況,采用示弱驕敵的戰術,引誘“聯合國軍”,這使得 “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氣焰更為囂張,他認為志愿軍是“裝備低劣,且戰敗走”,雖然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一致希望采取謹慎的態度,但是麥克阿瑟打算不聽從參謀長聯席會議的告誡,“已經發動了一場公開宣布的攻勢以‘結束戰爭’,而不管中國人會怎樣做”,這就是“圣誕節總攻勢”。而后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集中22萬地面部隊,從東西兩線(西線兵分三路,東線兵分兩路)同時向鴨綠江邊快速開進, 氣焰十分囂張囂張。不僅如此,連美國五角大樓的官員也認為在朝鮮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沒有得到很好的補充,補給的困難和寒冷的天氣可能是他們撤退的原因。麥克阿瑟也傲慢地宣稱:“(中國人)不是一個不可辱的勢力,兵力最多不過六七萬人”。因為早期的美軍對鴨綠江上的大橋進行了超負荷的轟炸,?麥克阿瑟認為他本人所實施的空中戰役已經使得中國人民志愿軍后續增援部隊無法進入戰場,已經入朝的部隊被炸了得支離破碎,正是因為有海陸空三軍立體作戰的優勢, 麥克阿瑟十分狂妄,敦促東西兩線的部隊快速向北推進,爭取在圣誕節到來之前結束朝鮮戰爭。

西線“聯合國軍”在試探性進攻時發現了志愿軍遺棄的一些裝備和物資,隨即將這一系列情況反饋給麥克阿瑟。實際上這是彭德懷給麥克阿瑟造成的錯覺,故意制造“狼狽逃竄”的一種假象,麥克阿瑟因而認定中國人民志愿軍武器裝備太差,后勤供應困難,準備撤回國內了, 隨即命令西線“聯合國軍”兵分三路向鴨綠江邊掃蕩,美國的“樂觀主義者、情報處處長威洛比更加樂觀了:‘來的只是義勇軍,已經證實的中國師,實際戰斗力相當于一個營’”,雖然西線的“聯合國軍” 在第一次戰役中遭受過志愿軍的沉重打擊,但是士氣依舊高昂,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輕敵,居然在沿公路一線快速推進的途中,連兩旁的制高點以及關隘均都沒有分兵把守,顯然志愿軍發動的第一次戰役給予聯合國軍的打擊不足以震懾其士氣。

東線“聯合國軍”在元山、興南兩個港口登陸后隨即開始北進,陸戰一師11月下旬推進到了柳潭里地區,與江界的直線距離不到100公里,而步兵七師先頭部隊第17團已經推進到了鴨綠江邊的惠山鎮, 距中國僅一江之隔,這是美軍在朝鮮戰爭中第一次到達鴨綠江邊,阿爾蒙德隨即驅車50公里,專程趕到惠山鎮,嘉獎美軍步兵七師師長戴爾·巴爾少將,并且在鴨綠江邊留下了一張合影。麥克阿瑟也致電阿爾蒙德:“致以最衷心的祝賀!轉告戴爾·巴爾,第七師中了頭彩!” 而美國步兵七師第17團的士兵則是模仿1945年盟軍在萊茵河邊的舉動,解下褲子向鴨綠江邊撒尿,這一新聞立刻成為了美國幾乎所有報紙的頭版頭條。華盛頓的美國政要也認為戰爭快要勝利結束了,“開始大談戰后如何與中國人談判,在邊界設立中立區的問題了”。不僅如此,1950 年11月23日,在前線的聯合國軍各個部隊都為士兵們準備了火雞,包括在長津湖地區的陸戰一師以及步兵七師,“感覺大家好像已經忘掉了一個月前那場慘敗帶來的傷痛;而感恩節的晚餐也讓聯合國軍的士兵們陷入更深的鄉愁。”因此,發動一場戰役不僅能夠沉重打擊美軍囂張氣焰,更能夠從根本上重挫其士氣,振奮社會主義陣營國家。

綜上所述,在整個長津湖戰役之前,美國方面的政治態度十分樂觀, 這一次戰役與仁川登陸最大不同的地方是,“麥克阿瑟的聯合國軍司令部這次事先發布了進攻聲明,好像已經勝券在握了”,由此可見,“聯合國軍”在其士氣和對待戰爭的態度上已經是感覺穩操勝券。因而從政治角度來看,有必要發動一場戰役來打擊整個聯合國軍囂張的氣焰,從而從政治上贏得主動權。

志愿軍為什么沒能全殲美陸戰一師?

在長津湖戰役中,中國人民志愿軍第9兵團雖然將美陸戰一師分割包圍使其首尾不能照應,但是陸戰一師在遭受重大打擊情況下(傷亡 4400多人,非戰斗減員7000多人),逃離了長津湖地區,戰后,美國軍方給陸戰一師頒發的勛章數量屬歷史之最,并且陸戰一師本身也認為自己并不是撤退,而是換了一個方向“進攻”,宣稱給第9兵團造成重大減員,那么第9兵團在兵力對比占優的情況下為何沒有全殲陸戰一師?原因在于氣候條件惡劣、雙方硬實力對比懸殊,加之自身情報不夠準確、26 軍投入過晚,這才導致第 9 兵團未能徹底消滅陸戰一師。

(一)客觀原因

在一場戰役過程中,客觀原因有多方面因素,地形、氣候、敵我雙方武器裝備等,長津湖戰役第9兵團未能全殲陸戰一師的客觀原因包括如:氣候條件極其惡劣以及雙方硬實力對比懸殊。

1.氣候條件極其惡劣

氣候條件直接影響到部隊基層官兵的戰斗力及武器裝備的使用情況, 長津湖地區冬季氣溫低至零下30°C,這樣的氣溫條件下,不論是人還是武器裝備,都會不可避免地受到極大影響。

第9兵團大部分官兵都是生活在華東溫帶地區,全國解放后在福建沿海地區進行訓練,年平均氣溫在20°C以上,因此部隊對于極寒天氣的適應性相對于北方的部隊來說要差一些,另外在經過東北的時候,第9兵團的軍列也沒有長時間停留,而是直接開往了朝鮮江界,導致了第9兵團大部分人沒有領到御寒所需要的大衣、棉鞋以及棉帽,意料之外的是1950年11月,長津湖地區遭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寒潮,部分地區氣溫下降到了接近零下40°C,來自溫熱帶地區的第9兵團大部分指戰員從沒有經歷過如此的嚴寒。

在長津湖戰役中,第9兵團凍傷高達30732人,其中二、三、四度凍傷占凍傷人數的77.9%(二度凍傷的人員戰斗力受到一定影響,三、四度凍傷的人員基本失去戰斗力)。從某種意義上說極寒天氣嚴重地影響了第9兵團人員戰斗力的正常發揮。相比沒有任何御寒裝備的第9兵團來說,美軍陸戰一師的各項御寒措施是充分到位的,步兵配有鴨絨睡袋,武器裝備有防寒配件,戰斗人員穿有防寒服,但依舊有7000多人被凍傷,由此可見極寒天氣對于缺乏御寒裝備的第9兵團來說是一種摧殘,這也充分說明了長津湖地區的極寒天氣對第9兵團的戰斗力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另外,第9兵團的武器裝備大部分都是抗戰時期繳獲的日式裝備以及解放戰爭時期繳獲的美軍已淘汰的美式裝備。而這些舊式裝備對極寒天氣的適應性是很差的,在零下30°C的條件下,第9兵團武器裝備中不少步槍、沖鋒槍、機關槍槍管以及火炮的炮口都因為氣候寒冷而收縮變形,導致了槍栓拉不開,炮彈無法塞進炮管,槍械射擊時候卡殼,打不響等一系列現象出現,致使在長津湖極寒環境下作戰時難以發揮關鍵性的作用,有部分武器甚至失去了作用。除此之外,第9兵團部分官兵使用的手榴彈也是江南地區所制造,無法適應極寒天氣,部分手榴彈也因為寒冷的天氣而導致導火索無法點燃。

綜合來說,惡劣的氣候條件不僅使第9兵團人員受到影響,而且使部分武器裝備也失去作用,所以從氣候條件上看,長津湖地區的極寒天氣令第9兵團作戰人員的戰斗力受到嚴重影響,這是導致第9兵團沒能全殲陸戰一師的客觀原因之一。

(因嚴寒天氣而犧牲在戰壕中的志愿軍戰士)

2.雙方硬實力對比懸殊

硬實力主要指的是交戰雙方的武器裝備、戰場通信、后勤保障、醫療保障等,長津湖戰役中,第9兵團的硬實力與美軍陸戰一師對比十分懸殊。

陸戰一師是由三個陸戰團為骨干,再加上若干師直屬部隊而組成的戰役集團,全師編制人數超過25000余人,有充足的運輸車輛,其裝備在美軍當中最為精良,每一個陸戰團都配備有24門火炮以及5輛坦克。除此之外,還配有一個擁有72門重型火炮的炮兵團,以及一個由70輛坦克組成的坦克營,此外陸戰一師還能得到陸戰隊第1航空聯隊密切的空中支援,該聯隊通常編制為3個中隊(72架飛機),最多時達7個中隊(約150架飛機),并且第一航空隊還派出老資格飛行軍官作為前進航空火力控制人員隨地面部隊行動,隨時為空中作戰飛機引導攻擊目標。

而包圍陸戰一師的第9兵團的武器裝備,雖然與解放軍其他部隊相比屬于十分精良,但是與陸戰一師對比仍處于絕對劣勢。據統計,第9兵團裝備的主要是輕型野戰炮、步兵炮和迫擊炮,絕大部分火炮口徑不超過100毫米,無論是威力還是射程均不及美陸戰一師裝備的火炮。另外在入朝時,第9兵團還把部分重型裝備(解放戰爭時期繳獲的國民黨105毫米榴彈炮等)留在了國內,全員幾乎都是輕裝前進。而且志愿軍第9兵團既沒有任何裝甲車輛,也沒有任何空中支援,僅有的1000輛保障后勤支援的載重汽車也在美軍的空襲中損失了三分之二以上,武器裝備方面與陸戰一師根本沒辦法相比,火力上處于絕對的劣勢。

戰場通信是保證各級指戰員正確把握戰役態勢走向的至關重要的途徑,從雙方戰場通信能力上看,陸戰一師將通信使用的電臺裝配到了排一級的戰斗單位,各級戰斗單位之間的聯系均有步話機, 因此, 陸戰一師對于戰場形勢的把握十分準確。而第9兵團的通信保障完全不能與陸戰一師相比,第9兵團只有團級以上作戰單位才配備有電臺, 營、連、排一級相互之間傳遞信息則是通過吹號、吹哨、通信兵傳令來進行,通信裝備的不足使得第9兵團對于瞬息萬變的戰役局勢很難做到充分且準確的把握,造成了第9兵團情報不準,部分部隊在行軍過程中發生迷路的現象。此外,通信設備的不足還造成了第9兵團在戰役進行中無法準確執行上級下達的指令,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損失。

從后勤保障上看,第9兵團的后勤保障條件完全不如陸戰一師,剛入朝的時候,第9兵團就失去了后勤保障,部隊所需的糧食只能通過人背、馬拉等形式運送,還要翻越人跡罕至的狼林山,生活必要的補給品以及槍炮和彈藥極度匱乏,物資和給養只能通過在朝鮮當地籌措, 但是因為部隊要隱蔽前進,行軍選擇的道路是氣候極其惡劣、人煙罕至的朝鮮北部狼林山區,所以第9兵團官兵能從朝鮮當地籌措到的糧食、補給極少,導致了第9兵團在長津湖戰役中無法得到充分的補給,志愿軍戰士在某種程度上不得不忍饑挨餓與“聯合國軍”最精銳的部隊戰斗。而陸戰一師則有充足的后勤保障,擁有絕對制空權的美軍可以從空中和地面同時完成對陸戰一師的日常補給需求,即使陸戰一師被第9兵團徹底包圍,補給線路被完全切斷,固守在包圍圈內的美軍也能通過空投進行補給支援,從而作困獸之斗。

從醫療保障上看,第9兵團的醫療條件十分有限,傷員在前線進行簡單處理后只能通過人扛馬拉的形式走十幾公里山路轉送到后方基地, 長時間的轉運很難保證志愿軍傷員不受到二次傷害,加上美軍擁有絕對的制空權,這對傷員后送是巨大的威脅,因此,第9兵團醫療保障條件是十分不足的。而陸戰一師在下碣隅里修建了簡易機場,可以在必要之時起降大型運輸機,擁有絕對制空權的美軍完全不用擔心轉運傷員的途中遭到轟炸。1950年12月2日—6日,在下碣隅里被圍的陸戰一師傷員以及其他“聯合國軍”傷員就是通過空中運輸快速轉運到后方接受治療,除此之外, 陸戰一師還配備有直升機運送傷員。因此,醫療后勤保障條件方面,第9兵團完全沒有辦法與陸戰一師相提并論,這也是導致第 9 兵團大規模非戰斗減員的直接原因。

綜合起來,氣候條件惡劣,雙方硬實力對比懸殊,是第9兵團未能全殲陸戰一師的主要客觀原因。

(二)主觀原因

關于第9兵團未能殲滅陸戰一師的主觀原因,主要在于情報不準以及第26軍投入戰斗過晚。

1.第9兵團因為情報不夠準而分散使用兵力

第9兵團在長津湖戰役打響之前關于情報方面的收集工作并不是很充足,所能搜集到的只有最基本的情報,關于美軍在長津湖各個地區的火力、兵力配屬情況大都不是特別明朗。

在第9兵團發動總攻之前,并沒有得到如此細致的敵軍編制、裝備及其歷史沿革和動態的情況,對其部隊狀況的了解也不是特別細致,“宋時輪、陶勇及詹大南和基層指揮員朱文斌等人當時并不知道如此詳細的兵力部署,在第9兵團中甚至很多軍、師一級的首長都不知道美陸戰一師師長史密斯少將的全名,更不知道大名鼎鼎的麥克阿瑟到底是何許人也。”因此,第9兵團在戰役打響之前掌握的情報確實不夠準確。

早在戰役打響之前,毛澤東就認為“我軍以四個師圍殲其兩個團,似乎還不夠,應有一至兩個師作為預備隊”。但由于情報不準確,第9兵團在兵力部署上出現了失誤。例如,駐扎在柳潭里的美軍是“聯合國軍”中最強大的一支部隊,該部美軍包括美陸戰一師第5、第7兩個主力團的大部以及炮兵團一部,而志愿軍第9兵團負責圍攻柳潭里美軍的部隊卻只有2個師,顯然無法徹底啃掉這塊硬骨頭。

戰役開始后,雖然第9兵團將陸戰一師大部以及美七師一部分割包圍在了四個地方。但由于情報不準所導致的兵力部署上的失誤以及志愿軍火力貧弱的原因,第9兵團最終未能全殲包圍圈內的美軍。

2.第9兵團第26軍投入戰斗過晚

第9兵團是由20、26、27三個軍組成,27軍負責正面強攻,20軍負責迂回穿插,26軍則作為預備隊,時時刻刻準備隨局勢發展投入戰斗,但是戰斗一直持續到到1950年12月8日,26軍仍然沒有抵達戰場,此時的陸戰一師已經是筋疲力盡的狀態,等到該師通過了重新架設好的水門橋之后,26軍才趕到前線,無奈已晚,通過水門橋的陸戰一師與前來接應的美步兵三師匯合,一同逃向興南港,而26軍沒能及時趕到長津湖地區展開攻勢,從而錯失了全殲陸戰一師的戰機。

關于第26軍投入戰斗過晚的原因有多方面因素,首先,26軍駐扎的位置過于靠后,1950年11月,26軍就駐扎在中朝邊境的厚昌(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界內)地區,該地區距離長津湖地區的直線距離有上百公里,大都是山路,行軍不方便,距離過遠、道路難行是造成26軍無法及時投入戰斗的一個原因;其次,26軍為了對抗美軍炮火上的優勢,足足準備了3個炮兵營,這3個炮兵營攜帶了大量重型裝備,在經過山區的時候主要靠人力、馬拉等形式,從很大程度上嚴重地拖慢了部隊的行軍速度,并且在行軍中很可能遭到美軍的空中襲擊,因此,重型裝備從一定程度上拖慢了26軍的行軍速度,導致26軍無法及時投入戰斗;最后,26軍行動時間過晚,在11月27日—12月初,26軍始終按兵不動,直到毛澤東提醒宋時輪:“我二十六軍駐厚昌之一個師,除留一部仍駐扎該地向東警戒外,主力可南下作戰”時,26軍這才開始南下作戰,這也是造成26軍過晚投入戰斗的原因之一。

26軍未能及時投入戰斗使得第9兵團20、27兩個軍因持續高強度作戰,減員嚴重,有效戰斗力銳減,有生力量逐步消耗殆盡,以致于無法有效阻止美陸戰一師的突圍。等到26軍趕到下碣隅里后,美陸戰一師已經撤離了長津湖地區,而缺乏機械化裝備的26軍根本追不上美陸戰一師,致使美陸戰一師逃出生天。

綜合起來, 情報不準而造成的第9兵團兵力分散以及26軍過晚投入戰斗是長津湖戰役中志愿軍第9兵團未能全殲陸戰一師的主觀原因。

(敗退中的美軍)

長津湖戰役勝負之辯

有人認為長津湖戰役中“志愿軍9兵團在態勢、地形、人數均為優勢的情況下,付出了巨大代價仍未能全殲甚至給予陸戰一師重創,怎么也不能說成是一次勝利。雖然挫敗了美軍的進攻,但畢竟讓捏在手中的陸戰一師逃出了重圍。因此長津湖之戰, 比較客觀來說, 雙方應當是打成平手”。這樣的評價與毛澤東對于長津湖戰役的評價“九兵團此次在東線作戰,在極困難條件之下,完成了巨大的戰略任務”,有一定出入。

部分學者單純從戰術角度出發,客觀上認為長津湖戰役中美雙方打成了平手,然而歷史事實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第9兵團在后勤補給嚴重匱乏,氣候條件極其惡劣的條件下,戰勝陸戰一師,使得美陸戰一師最初的所有戰略目標均未達成,并且被迫后撤。客觀上看,陸戰一師是敗退,而志愿軍第9兵團除了未能圍殲陸戰一師外,其余各項戰略目標(保障西線側后方安全以及將戰線推進到元山一線)均達成,毛澤東對于長津湖戰役的評價從客觀來說是中肯的。

(一)軍事上的勝負得失

從軍事方面來看,長津湖戰役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的重要組成部分,第9兵團在東線長津湖地區的作戰,有力的配合了西線志愿軍在清川江一線的反攻,將整個戰線由朝鮮北部推進至平壤——元山一線,挫敗了麥克阿瑟從東線合圍志愿軍以及朝鮮人民軍的企圖,保障了西線志愿軍后方的安全,為志愿軍粉碎麥克阿瑟的“圣誕節”攻勢,贏得入朝第二次戰役的全面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長津湖戰役結束后,“聯合國軍”再未踏足朝鮮東北部地區,這就徹底解除了“聯合國軍”對朝鮮臨時首都江界的威脅。因此,長津湖戰役應當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第9兵團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此外,長津湖戰役也讓中國領導人對美軍的戰斗力有了正確的評判。在長津湖戰役中,志愿軍第9兵團雖然一次性包圍陸戰一師大部及步兵七師一部,但因敵軍火力強大而未能將陸戰一師圍殲,這一事實讓毛澤東從一定程度上逐步認識到美軍火力極其強大,“現時還有頗強的戰斗意志和自信心”,志愿軍一次性包圍美軍一個整師、 甚至一個團都難以殲滅。因此在第五次戰役結束后,毛澤東分析歷次戰役的勝負得失,指示彭德懷“作戰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求我軍每一個軍在一次作戰中,殲滅美英土軍一個整營,至多兩個整營,也就夠了”。這就為志愿軍后續的作戰,提供了正確的戰略指導。

除上述積極意義外,長津湖戰役也給志愿軍此后一段時間的作戰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具體來說就是第9兵團在圍殲陸戰一師的作戰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減員總數占全兵團人數的三分之一,絕大部分都是凍傷減員),尤其是作為部隊骨干的老兵傷亡較大,這就使第9兵團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恢復元氣,一時無法繼續參加隨后的戰斗。如果不是第9兵團缺席,志愿軍在隨后的第三次戰役中,必將取得更大的戰果。

(二)政治上的積極影響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長津湖戰役不僅實現了其軍事價值,從另一方面還實現了一定的政治價值:

志愿軍在東線發動的長津湖戰役與在西線清川江一帶發動的反攻極大地動搖了美國人對朝鮮戰爭前途的信心。長津湖戰役結束后的 1950年12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召集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國防部長馬歇爾以及參謀長布雷德利,一同討論“我們能否在那里(朝鮮) 守住我們的陣地,如果我們守不住應該怎么辦”?雖然三人最終決定美國要繼續留在朝鮮,但是從他們討論的議題中不難看出,美國決策層對朝鮮戰爭前途的信心,在第二次戰役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挫。

另外,由東線志愿軍在長津湖地區的反攻和西線志愿軍在清川江一帶的反攻所共同組成的入朝第二次戰役,在很大程度上迫使“聯合國軍”考慮停火談判事宜。美國總統杜魯門在長津湖戰役期間就表示:“停火是可以接受的,但條件必須是這并不意味著放棄南朝鮮或臺灣,或使中國在聯合國取得席位”,盡管杜魯門的態度依舊強硬,但是面對志愿軍在第二次戰役中的猛烈攻勢,他已經不得不開始考慮停火談判的問題了。同時,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的部分成員也表示“將通過談判來爭取和平”。由此可見,長津湖之戰作為第二次戰役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基本實現了其政治價值,即在一定程度上讓美國高層對朝鮮戰爭的前途感到信心不足。

這樣,志愿軍通過軍事上的勝利,為中朝方面贏得了重要的政治收益,從而實現了軍事、政治兩個層面上的雙贏。


本文摘選自湘潭大學政治學專業2013屆碩士研究生梅世昌的畢業論文,原標題為《長津湖戰役研究》,篇幅所限,有所編刪,學術引用請參見原刊。圖片來自網絡。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聯系版權方。